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少年聂耳》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聂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少年聂耳》教案1《少年聂耳》课文原文聂耳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谱曲的。聂耳诞生在云南省玉溪县,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他的邻居是一位木匠师傅。每当夜幕降临,这位师傅总爱坐在门口,用一支短笛吹奏各种山歌小调。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上,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有一次,聂耳指着短笛恳求说:“师傅,您笛子吹得太好了,能教教我吗?”木匠师傅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说:“你也喜欢吹笛子?好吧,我收你做徒弟。”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一天下午,聂耳和哥哥到昆明西山去游玩。哥哥去攀登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青树下吹起了笛子。傍晚,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全神贯注地吹着笛子,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悠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哥哥从龙门下来,看见聂耳站在雨中吹笛子,连忙跑过去替他撑着雨伞,让他尽情吹奏。迎着滇池上的点点归帆,聂耳用美妙的笛声,赞美家乡的湖光山色。《少年聂耳》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读中感悟和思考,深入学习体会“专心做事”的良好品格。2.了解聂耳,走近聂耳,拓宽知识视野。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4.认识“创、革”等12个生字,会写“军、代”等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自主阅读,理解文意,学习聂耳专心做事的精神。教学准备少年聂耳和成人聂耳的生平图片资料等。教学时间2课时(第2课时略)。教学过程一、国歌导入,分步揭题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说出它的原名,词、曲作者。(板书:聂耳)2.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聂耳吗?学生汇报所收集的相关资料。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聂耳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少年)齐读课题。(国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大家所热爱并能熟练演唱的国歌引入本课教学,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聂耳之间的距离,使大家觉得聂耳是那么可亲,可敬。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学生收集的有关聂耳的资料,使学生多角度地、更完整地了解聂耳其人。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新课,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2.同桌分自然段互读、互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一评,是否读得正确、流利。4.你认为少年聂耳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由补充课题:少年聂耳随机板书:喜欢音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年段的学生都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应该坚持一条理念:阅读教学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就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体感知。)三、围绕主线,品味探究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句子。2.合作探究,品读重点词句。(1)小组交流圈画出的句子,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选了哪句话?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聂耳喜欢音乐,为什么?(2)各小组选出自己组内体会最深的句子,由组长当众汇报交流,其他组员作补充。(3)根据小组汇报情况,集体品味感悟重点词句。如重点句①:聂耳诞生在云南省玉溪县,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引导抓住重点词“非常”来领会。重点句②: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上,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结合课文插图,引导抓住重点词“常常”“一眨也不眨”“侧耳倾听”,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跑”“坐”“托”来领会。可以做一做动作,体验“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样子,想象聂耳专心的神态(样子),再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领会聂耳听音乐的专注和入神。重点句③:抓住聂耳和师傅的对话。可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聂耳渴望拜师学艺的那种诚恳、迫切的心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到聂耳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重点句④:哥哥去攀登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青树下吹起了笛子。引导抓住重点词“独自”“站”体会聂耳对音乐的忘我之情。重点句⑤:傍晚,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全神贯注地吹着笛子,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聂耳的“全神贯注”。想一想,你在学习时遇到过“全神贯注”的人吗?可以说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从而深刻理解“全神贯注”的意义。3.再回顾课文,文章围绕聂耳喜欢音乐写了哪两件事?(板书:向木匠师傅学吹笛子西山大青树下练吹笛子)(这个教学环节是文章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补充合作学习成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尝试新型学习方式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