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语言教案大班语言教案(精华)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班语言教案篇1活动目标:1、感受、理解小蛇助人为乐的愉快情感2、欣赏绘本画面,理解小蛇散步时发生的故事3、通过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准备:PPT课件、轻音乐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师:今天小黄老师有个好听的故事要和大家分享,小朋友快看看谁来了?(小蛇)师:前几天一直在下雨,小蛇哪也不能去,只能在家里。今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小蛇高高兴兴出门去散步。(图2)二、引导幼儿欣赏绘本画面,感知故事内容1、集体欣赏图3-6,感知故事的发生、发展(丰富幼儿的想象力)2、集体欣赏图7-16,通过小蛇和小动物们的语言交流,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仔细观察小蛇的表情变化。(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模仿,重点小蛇心地善良愿意用自己的本领帮助小动物们,心情很愉快。)师小结;小蛇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他们很愉快,那它帮助了哪些小动物?(小蚂蚁、小蜗牛、小壁虎、小老鼠、大狗和大象)3、集体欣赏图17-24,猜想小蛇的行为,观察小蛇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蛇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很开心。)师小结:故事中小蛇用自己的本领帮助大家心情很愉快。三、游戏活动《给你捶捶肩》,让幼儿体会帮助别人的愉快心情,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知道得到了帮助要说“谢谢”。知道故事的名字是《小蛇散步》,向小蛇学习用自己的本领帮助别人,这样我们也会很开心。四、结束活动:迁移和总结师:观看照片,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你会怎么帮助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师小结:用自己的本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还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大家也会更喜欢你!大班语言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一)认知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使幼儿掌握诗歌中“高――低”、“胖――瘦”等反义词,能运用“一个……一个……”的句式仿编,培养幼儿思维的严谨性、兼容性、灵活性。(二)情感目标让幼儿结合周围事物,大胆运用反义词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挑战性、竞争性。二、活动准备(一)知识经验准备通过物体的对比,感知反义词。(二)物质准备实物投影机、电视机、各种动物图片,“高――低、胖――瘦”、“一个.....一个.....”的词组。(三)环境准备在活动室放置一些动物玩具,有大的,有小的。三、活动过程(一)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熟悉诗歌内容,让幼儿了解到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师:小朋友,刚才电视里看到的动物有高,有低,有胖,有瘦,你还看到哪些东西可以用反义词来讲,大胆地说出来。(二)引导幼儿联系周围事物,激发幼儿仿编诗歌的兴趣。1.师:刚才大家会说那么多的'反义词,你能不能用反义词尝试编诗歌呢?2.师:请你用“一个……一个……”的句式进行仿编诗歌,好吗?看谁编得又多又好。(三)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仿编诗歌。师:小朋友,除了可以用小动物来编诗歌,还可以用身边的哪些事物来编呢?看谁能编得很奇特,编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诗歌来。四、各领域渗透科学:引导幼儿观察相反的事物,并用反义词说出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五、生活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反义词词汇,并学会运用。六、环境中渗透在分区角设置反义词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七、家庭中渗透建议家长购买儿童诗集念给幼儿赏听。八、活动评价大班语言教案篇3活动目标: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活动准备: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2、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活动重难点:重点: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难点: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1)播放摇篮曲,感受曲子优美、宁静、温馨的意境。(2)让幼儿说说: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3)鼓励幼儿学习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睡觉。2、初步感知诗歌。(1)朗读诗歌,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哪些小宝宝?”(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边朗读。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2)为什么说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4、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1)仿编第一段。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读一遍仿编的诗歌。5、朗读诗歌《摇篮》引导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用轻柔的声音完整地朗读诗歌原文和仿编的诗歌。活动反思:《摇篮》是一首经典的、优秀的儿童诗歌,它以幼儿的眼睛来描述“摇篮”,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摇篮”与“宝宝”的关系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