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资源基础论的提出一、资源基础论的提出一、资源基础论的提出二、核心概念关系界定(二)关于资源与能力资源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是几乎任何一篇早期的相关文献都会谈及的问题。虽然资源是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企业通过整合与协同运作资源,产生组织能力进而创造竞争优势。根据投入产出的观点,企业能力是联系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中间过程或中间产品。因此,资源是企业拥有、控制或能使用的#有形与无形的、用于生产过程的资产或其他投入要素,而能力则是使用资源完成某些工作和活动的技能,并根植于流程和惯例。我们认为,上述这些研究提及的资源概念是一种狭义资源——资产,企业资源也就可以广泛地划分为资产与能力两类。(三)关于能力与核心能力虽然能力和核心能力都是联系资源(投入)与竞争优势(产出)的中间变量,但是,它们具有本质的不同。竞争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而不是单个而具体的技能或者技术,因此,它体现的是比能力层次更高的一种能力。一方面,能力倾向于企业内部某一个部门,与某一特定功能联系在一起;而核心能力来源于跨部门的横向组织流程能力、纵向作业流程能力以及横纵交叉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从价值创造的角度,企业能力可以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两大类,因此几乎涉及到价值链上全部环节,相对较容易被顾客感受到;核心能力可能仅仅涉及到价值链的特定环节,很难被顾客感受到能力与公司的职能战略相联系,而核心能力是与公司整体战略相联系。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地创造、转移、共享与利用知识,以及如何将环境动态性反映到知识管理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取得或创造这些能增进可维持竞争优势资源的方式如何?现有的关注外部因素的产业竞争者分析和关注内部因素的资源能力理论两种战略分析范式都过多地强调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形成和实施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对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分析方法的集成趋势缺少足够的关注;Barney(1986)在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发现企业可由本身的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称之为“资源基础模式”。核心能力模型仅仅强调企业在价值链中特定点上的技术和生产专长,对顾客过于抽象,并且对外部因素的忽视导致了“环境黑箱”。此外,模型没有指明在导致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技术变革的速率恒定的假定使其过于静态。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在解释公司绩效与环境的关系上获得了相当的认同,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但对于企业资源与绩效间的研究显得不足(Barney,1986)。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累积与建立本身的核心资源,以区别竞争者。最早明确提出资源基础观念的学者是Selznick。为了更好地理解动态能力的本质,其他学者从组织惯例与流程、存在条件、组织知识等不同角度,对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四、资源基础理论主要观点及理论演变路径文中Werner-felt借鉴了Penrose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资源基础观念”(RBV)一词,视企业为一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而非产品市场的活动,由以“资源”代替“产品”的思考角度来进行企业战略决策对企业而言将更有意义。他提到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构建与维护组织的持久价值的责任”等概念,这些揭示了RBV的基本想法即“各公司所具有的资源都是相异的”。能力竞争时代的企业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1)公司战略的组成部分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业务流程;因此,企业需要一种动态战略分析方法指导实践。他在1991年指出探讨战略与资源的关系应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1)在公司战略方面,探讨资源决定企业活动的产业或地理边界所扮演的角色;(2)在事业部战略方面,探讨资源、竞争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企业规模扩张取决于其不断地被创造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的隐性知识。换句话说,资产仅仅是属于资源范畴内的“狭义资源”。(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三、由观念(RBV)到理论(RBT)的变迁(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一)四个实际问题,可使企业将战略重点放在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产”与“能力”上:他在1991年指出探讨战略与资源的关系应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1)在公司战略方面,探讨资源决定企业活动的产业或地理边界所扮演的角色;(2)在事业部战略方面,探讨资源、竞争与利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研究纷纷致力于该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并在动态能力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内在机制及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企业边界由知识异质性及其使用效率决定。(二)当企业的战略重点由环境转为资源时,企业如何以资源观点来应对外界环境?对此Aaker提出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这种新的战略分析方法将是整合资源基础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以及产业竞争理论在组织、技术和环境中寻求平衡的结果。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