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0章技术创新一、技术创新概念及其特征熊彼特把创新概括为以下5种形式:二、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二)按创新的对象分类1、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2、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三)按技术变动方式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细分为四种类型:1、局部性创新局部性创新,或称渐进性创新,是指在技术结构和模式上均未变化的条件下的局部技术改进所形成的创新。如将电话机由拨号式改进为按键式的创新就是一种局部性创新。2、模式性创新模式性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变动的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如通信技术中的由模拟交换到数字交换的创新。三、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1、新产品开发的过程特征•阶段性•专业性•综合性3、新产品开发方式(1)技术推动方式技术推动方式是指首先进行研究开发,经过技术创新后,再批量生产投入市场。新产品开发战略制定新产品战略的SWOT分析法新产品开发战略制定的内外因素分析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政策环境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五、技术能力的开发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二是企业技术能力的载体是企业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自身;三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通过技术创新反映出来。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马丁.弗莱斯曼(MartinFrasman)是最早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技术能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技术能力必须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寻找可靠的可选择技术,并决定最适合的引进技术的能力;(寻找)2)对引进技术实现投入到产出的变革能力;(转换)3)改进技术以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能力;(改进)这七个要素构成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系统:事实上,从马丁.弗莱斯曼的定义来看,由于他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研究技术能力,所以他对技术能力的定义更多地侧重于反映技术引进吸收消化能力,提示的是从技术引进到局部创新的过程。道尔(R.Dore)把技术能力定义为如下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即:1)技术的搜索能力;2)技术的学习能力;3)技术的创造能力。2、技术能力的外部获取途径3、组织学习中知识的创造与转化:四种模式日本学者野中和竹内认为,组织学习也是组织内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他们首先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是存在于组织个体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即组织中每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显性知识是指能在个人间更系统地传达、更加明确和规范的知识。l)组织学习是从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开始的(社会化)。隐性知识在团队内共享后经整理被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为外在化)。2)团队成员共同将各种显性知识系统地整理为新的知识或概念(称为合并)。3)组织内的各成员通过学习组织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完成了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内在化)。4)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组织成员互相影响,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此后,新一轮的组织学习循环又开始了。图2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1、技术持有方的动因技术提供方愿意技术转移一般有以下原因:1)直接获取经济效益。(如专利权出让,技术转让)2)扬长避短。(高校,科研院所)3)竞争对手的威胁。(对手开始转移)4)拓展更大市场。(大众汽车)5)进入某个特定市场。6)与公司的总体战略不符。7)缺乏技术运用的配套资产。(资金、营销网络等)8)已有了更新的技术。(集成电路)2、技术需求方的动因技术需求方寻求转移的技术一般有以下原因:1)自身无力开发。(如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2)节约研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3)节约研发费用。4)缩小技术差距和增强自身技术能力。5)降低技术研发风险。6)受法规、政策限制。(专利权、著作权保护的技术等)观点:历史经验表明,大公司的惯性思维和臃肿组织常常葬送创新的美好前程,反应速度缓慢、无法集中优势能力的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不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过去那种重点研究和发展垂直和层级结构组织的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创新组织设计的思路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建立新型组织形式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