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禅让制大约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期,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但这是仅限于氏族贵族内的“民主”,是原始社会全面崩溃的信号,即将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一)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1、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2、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1)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二、奴隶社会3、内容=1\*GB3①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3)诸侯义务:=2\*GB3②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务;=3\*GB3③随从作战4、实质: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5、分封的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6、作用:(1)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强盛。(2)伴随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不甘心听命于周王,逐渐独立于中央集权,最终导致分裂割据(二)分封制(1)性质:国有土地制度(2)实质:奴隶主阶级土地私有制(3)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天子—所有权=1\*GB3①生产资料所有贵族—使用权、应尽义务7、基础:井田制(4)内容奴隶—被剥削、集体耕种=2\*GB3②利益分配:诸侯王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3\*GB3③生产组织形式:奴隶集体耕种(5)兴衰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6)作用:=1\*GB3①巩固西周统治,使我国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2\*GB3②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西周经济发展8、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土地和义务9、分封制与井田制瓦解的根源:生产力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三、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听命于中央。核心内容(本质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个人独断专行产生根源(两大基础)1、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因为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以法治国思想)两对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唐、北宋、明较突出)①秦朝: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②汉朝:汉初——丞相权力较大,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汉武帝——设立内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东汉——设尚书台,后地位逐步提高③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GB3④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集中了皇权=5\*GB3⑤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6\*GB3⑥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明成组——设内阁,实行“票拟”=7\*GB3⑦清朝前期: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王朝末年教突出,如秦、西汉、北宋、清)发展趋势:1、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典型——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演变历程:1、战国——萌芽(初步形成)=1\*GB2⑴理论基础: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和以法治国思想=2\*GB2⑵经济基础: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经济逐渐兴起=3\*GB2⑶阶级基础:伴随封建经济的产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4\*GB2⑷实践基础: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雏形)2、秦朝——正式建立=1\*GB2⑴措施:①政治: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B、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②经济: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统一车轨、驰道③文化:A、书同文B、焚书坑儒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GB3④军事:A、太尉负责管理军事B、出击匈奴。平越族。=2\*GB2⑵作用: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