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研究开题报告湖北省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1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意义重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产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保康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东依古隆中,南接大三峡,西临神农架,北交武当山,素有“腊梅王国”“牡丹故里”之美誉,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作为秦巴山区被纳入全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30万。“十二五”期间,保康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围绕“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制定了“矿化大县、水电强县、林特富县、旅游热县”四县发展战略,构建了以磷化工为主、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辅的“一主两翼”经济结构,形成了核桃、烟叶、茶叶、蔬菜、养殖和食用菌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富民强县战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产业就成为保康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向全省核桃第一县、全国核桃重点县进军的目标,提出“用8年时间,投资8亿元,建成优质核桃基地50万亩,实现产值30亿元”。2012年,县委县政府给保康农业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全省核桃大县、茶叶大县、食用菌大县、养殖大县"四个大县"。工作目标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力争全年新发展核桃10万亩,总面积达到40万亩;提升发展茶叶产业,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年新发展高效优质茶园1万亩。将核桃、茶叶变成保康的“摇钱树”。同时,茶叶、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增长10个百分点,实现增收与增绿比肩并行。因此,大力发展核桃、茶叶支柱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开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县相关职能部门相继组织了农民工转移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烟叶、茶叶、核桃、食用菌等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培植农村经济示范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农村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不断增多。他们在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的良好效果。但由于保康地处边远,交通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人口技能和素养,改变保康的贫穷落后面貌,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尤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市场风险的增加,更需要农民更新观念,转变认识,加强农民农业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市场经济、法制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二、研究的总体目标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研究”,总体目标是:1、通过研究,总结出中职学校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2、探索实践山区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基本途径、方法步骤、实施手段、保障措施;3、探索总结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科学评价机制;4、初步形成中职学校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5、培育一支适应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不断改善办学环境、优化办学条件;6、全面提高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班学员的综合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三、研究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