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2.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3.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抑制。兴奋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用阀强度来衡量,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4.兴奋:有相对静止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抑制:概念相反)5.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6.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7.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9.反射的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0.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1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2.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13.自身调节: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14.负反馈:体内的控制系统大多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方式。例:减压反射13.正反馈:例:分娩、血液凝固、排尿。第四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兴奋性传递给胞体2.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冲动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接触并传递的部位4.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例:排尿,唾液分泌,膝跳反射等)5.乙酰胆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神经递质,能够产生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6.能够和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分为两类:M型、N型7.毒覃碱受体(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激动剂:毒覃碱或毛果芸香碱8.烟碱受体(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9.有机磷中毒现象: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等症状10.去甲状腺素: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型(阻断剂:酚妥拉明)和β型(阻断剂:普萘洛尔)11.中枢兴奋的传播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改变的敏感和易疲劳。12.中枢抑制分为:1、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电位变化:超极化又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主要发生部位:感觉传入神经元:被抑制的神经元是非同类的神经元)和回返性抑制(是一种负反馈机制,被抑制的神经元是同类神经元或该神经元)2、突触前抑制:电位变化,去极化1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收到外力牵张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被牵张的同一肌肉收缩。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Ia和II类纤维。中枢:脊髓。传出神经:ɑ运动神经元。效应器:梭外肌14.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15.去大脑僵直: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可出现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成角弓反张状态。16.去大脑僵直的原因: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脑网状结构区失去了来自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的传入冲动,使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的活动大大减弱、造成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占绝对优势,出现去大脑僵直。17.小脑的功能:1、前庭小脑即绒球小节叶维持躯体平衡2、脊髓小脑(分布在小脑前叶和半球中间部)协调随意运动和调节肌紧张3、皮层小脑(分布在半球外侧部)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18.基底神经节:是从脑端衍生的一些皮下核团总称。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部和黑质19.人类的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6区)20.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实现的不受意志控制。21.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助于机体动员力量,应对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紧张系统的活动则有利于保护机体,贮存能量和休整恢复等。22.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1紧张性作用2、拮抗作用3、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不同23.调节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眼睛1.眼球壁由外至内可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眼球内膜2.眼球内膜即为视网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内层为神经细胞层,视神经盘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3.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为中央凹4.视网膜视部的神经层有三层,外层为感光细胞层内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内层为节细胞5.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具有屈光作用)6.光学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7.认为看远处物体(6cm以上)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入眼光线为平行光线8.屈光不正包括: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9.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暗视觉)、视锥系统(明视觉)10.视杆细胞感光换能系统的物质基础是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醇组成11.维生素A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