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活污水回用工艺探讨村镇生活污水不同于包括部分工业废水的城市污水,其水质水量特征为:水质、水量小时变化系数较大,污染物浓度通常比城市污水低,污水可生化性好,处理难度较小;且由于其污染来源比较简单,从处理技术和处理成本角度考虑,具有相当的技术可行性和很高的回用价值。资料显示,以生活用水为例,用于烹饪、饮用的水约占5%,而对占20%~30%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生活杂用水如冲厕用水等,加上绿化浇灌用水、地面冲洗水以及车辆清洗等用水也可归入生活杂用水的范畴,并无高水质要求,这种用水分布为小区生活污水的回用去向提供了可能。根据村镇的特点,生活污水回用方向,主要应该是厕所冲洗水、绿化浇灌水、地面冲洗水、车辆冲洗水、非接触风景景观用水等。根据我国对于生活杂用水(厕所便器冲洗、城市绿化、洗车冲洗等)水质标准要求,并参考美国制订的《水回用建议指导书》、《市政杂用水水质标准》和日本的《城市生活用水中水水质标准》中关于此类再生回用水的水质要求,一般要求生活污水经过二级强化处理并消毒后,使回用水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即可满足对于生活污水的一般回用要求。生活污水回用不仅可以为水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新的“水源”,即使对水源丰沛的地区,也可以起到防治污染的作用,减轻城市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的压力。1生活污水的典型处理工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是在传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规城市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氧化沟技术、SBR工艺(系列)、接触氧化工艺、A2/O工艺、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工艺等。我公司设计的500~5000T/D污水站系列标准图纸采用A2/O与接触氧化相结构的新型先进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后直接排放。若要进行回用,需进一步深度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2生活污水的回用技术近年来,通过对国外成熟技术的借鉴和国内的研究实践,小区回用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SS)、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盐以及可溶的无机盐等。根据污水回用用途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处理工艺与流程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污水的深度处理流程通常有以下几类:(1)混凝、澄清、过滤法;(2)直接过滤法;(3)微絮凝过滤法;(4)接触氧化法;(5)生物快滤池法;(6)流化床生物氧化法;(7)活性炭吸附法;(8)膜过滤技术(超滤、纳滤等);(9)生物膜技术等。根据污水回用的去向,我国一般采用以下工艺流程。(1)绿化、冲厕等:二级出水→消毒→回用(2)洗车、消防、空调冷却水等:二级出水→混凝沉淀→砂滤→消毒→回用随着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二级处理及深度处理的差异不再像以往明显,诸如生物膜技术、生物活性炭技术、BAF工艺等作为二级强化处理,一般二级生化处理出水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等深度处理,消毒后就可以达到回用要求。随着回用要求的提高,对于生物活性炭技术、膜生物反应器、膜技术等深度处理技术也正逐步为人们所重视。2.1生物活性炭技术2.2.1工艺简介生物活性炭工艺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新工艺。该技术实质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巨大比表面积、发达孔隙结构以及优良的吸附性能等特点,以活性炭作为载体构建生物膜,从而形成生物活性炭以对污染物质进行降解。近年来,生物活性碳技术在国内外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这一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多为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充分去除、印染废水与石油化工废水等有毒或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以生物活性炭为基础所形成的处理污水的技术方法叫做生物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碳法是利用活性炭为载体,使炭在处理废水过程中炭表面上生成生物膜,产生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协同作用的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此法提高了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增加了对毒物和负荷变化的稳定性,改善了污泥脱水及消化的性能,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是一种以生物处理为主,同时具有物化处理特点的一项生物处理新技术。一般常用的有粉末炭活性污泥法、固定床催化氧化、流化床吸附、膨胀床吸附氧化等不同工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同的工业废水(化工、印染、合成纤维等)和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良好。生物活性炭法的操作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操作(或序批操作)是指将粉末活性炭(PAC)投入水中不断搅拌,靠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活性炭表面形成的生物膜降解有机物质,当生物活性炭达到吸附平衡时,再用沉淀或过滤的方法使炭水分离。动态操作(或连续操作)指废水在连续流方式下进行吸附操作,一般使用粒状炭,有固定床、流化床和移动床三种方式。目前固定床的应用最多,流化床次之,移动床应用还较少。由于生物活性炭技术突出的优越性,目前这一新工艺已经在国外实际应用于受污染水源净化、工业废水处理及再生等方面,在我国有关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由于生物活性碳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