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耳的应用解剖、生理2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重要表面标志包括-耳轮、耳轮脚、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三角窝、耳屏间切迹、耳前切迹、耳廓后沟等外耳道:由软骨部(外侧1/3)和骨部(内侧2/3)构成,略成“S”型弯曲,有两处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以及外耳道峡部)。皮下组织少,感染时疼痛明显。具有耵聍腺,耵聍具有保护作用。外耳的神经:1、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前壁2、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后壁3、颈丛的耳大和枕小神经,以及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外耳的血供: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外耳的淋巴:耳廓前面-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耳廓背面-耳后淋巴结;耳廓下部及外耳道下壁-耳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中耳(middleear):包括鼓室、乳突、鼓窦及咽鼓管4部分。鼓室(tympaniccavity):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3部。内容纳听骨、肌肉、韧带等组织。7外壁: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由三层组织构成即上皮层、纤维组织层和粘膜层。其表面的重要标志包括脐、锤骨短突、锤纹(锤骨柄)、锤骨前、后襞、光锥。内壁:内耳的外侧壁鼓岬-耳蜗底周所在处,表面有鼓室神经丛。前庭窗-卵圆窗,位于鼓岬后上方,面积3.2mm2,镫骨足板所封闭。蜗窗-圆窗,位于鼓岬后下方,面积2.0mm2,圆窗膜所覆盖。匙突-鼓膜张肌肌腱附着处。前壁:有二口: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和咽鼓管的鼓室口。后壁:构造最为复杂,又名乳突壁,自上而下有如下构造鼓窦入口-上鼓室与鼓窦相通处外半规管凸-深面为外半规管砧骨窝-容纳砧骨短脚锥隆起-镫骨肌腱附着处后鼓室:内有鼓室窦(tympanicsinus)和面神经隐窝(facialrecess)。鼓室窦:又名锥隐窝(pyramidalrecess),位于锥隆起与面神经骨管垂直段深侧,外侧以锥隆起和镫骨肌腱为界。面神经隐窝:内界为锥隆起,外界为骨性鼓环与鼓索神经,后界为面神经垂直段,上方为砧骨窝。上壁:鼓室天盖,分隔鼓室与颅中窝。下壁:颈静脉球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球。鼓室内容听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为人体最小的一组小骨。锤骨:分为头、颈、短突、长突和柄5部分。砧骨:分为体、短脚和长脚3部分,体与锤骨小头形成锤砧关节,长脚的豆状突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镫骨: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足板5部分,足板踏于前庭窗上。14咽鼓管(eustachiantube)分部: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全长约35mm,与水平面成40°角,与矢状面成45°角。作用:调整鼓室气压。粘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小儿咽鼓管特点:1、位置靠近水平;2、管腔较短;3、内径较宽。鼓窦(tympanicantrum)乳突(mastoidprocess)分型:根据气化程度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发育过程:2岁开始发育,6岁左右发育完毕。内耳(innerear):又称迷路(labyrinth),按解剖分为前庭、耳蜗和半规管三部分。从组织学上分为骨迷路(osseouslabyrinth)和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前庭(vestibule):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容纳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前庭腔内面自前上向后下的斜形骨嵴球囊隐窝:位于前庭嵴的前方,容纳球囊椭圆囊隐窝:位于前庭嵴的后方,容纳椭圆囊前庭导水管内口:位于椭圆囊隐窝的下方骨半规管(semicircularcanals):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每侧3个,位置互成直角,分别称为外(水平),上(垂直),后(垂直)半规管。每个半规管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中上、后半规管单脚连合成总脚,故3个半规管有5孔与前庭相通。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平行。20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由膜管和膜囊构成,内流通内淋巴液。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又名中阶,为膜性盲管,内为内淋巴。横切面上有上、下、外3壁,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外侧壁为螺旋韧带。螺旋韧带:靠近管腔存在血管纹,有分泌内淋巴液的功能。基底膜:存在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的感受器。基底膜在蜗顶较蜗底宽。Corti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构成。23听觉生理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分空气及骨传导,两者协同进行。空气传导(airconduction):外耳集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骨传导(boneconduction):又分为移动式骨导及压缩式骨导。外耳及中耳的生理外耳的生理:集音、共振、声源定位。中耳的生理:传音、声阻抗匹配(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率的传入内耳淋巴液中)。基本机制包括:1、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