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概要我们先来欣赏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的《诗篇(副歌)》的几段,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克尔凯郭尔写作哲学的风格: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最简明的教育中,孩子们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想要什么?”答案是:达一达。带着这样的思考生命开始了,然而人们却不承认原罪。第一次痛打孩子的不是他的父母又是谁呢?我什么也不喜欢。我不喜欢骑马,那种锻炼太剧烈了。我不喜欢散步,因为散步太费力了。我不喜欢躺着,因为我要么得一直躺着——这是我不喜欢做的,要么我得还再爬起来——这也是我不喜欢做的。总之,我什么也不喜欢。生活对我来说已成为一杯苦酒,但我仍须慢慢地,一滴滴地把它当药一样吃下去。从来没有人从死亡回来,也从没有人不带着哭泣进入那个世界;没人问何时希望来到这世界,亦没人问何时希望离开这世界。人们常说:时光飞逝、生命如流水,等等。我倒没有发觉这样。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我所做的一切计划都朝我自己飞回;当我想吐唾沫时,我甚至吐到我自己的脸上。少女也无从取悦于我。她们的美貌转身即逝,如梦如昨。她们的忠贞啊——是的,她们的忠贞!要么她们不忠——我对这已不再关心,要么是忠贞的。倘若我找到这么一位少女,也许她美貌绝伦,令我欢心,但她也不可能长久让我欢心。因为她也许总对我忠贞不二,那我就成为我自己的试验热情的牺牲品,因为我必须继续跟她在一起;她也许哪天对我不忠了,那我就又会重蹈覆辙了。即有一个从我们的本质到我们的存在运动。(痛苦,永远只是属于自己的)克尔凯郭尔说,真理是主观的。而上帝是所有行为与思想的终极前提,因此更无法用推理与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如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真理是由意志行动“制造地”。克尔凯郭尔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是不会有信仰的。当人面临致死的疾病或是无法克服的焦虑,信仰却能帮助人克服。“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当人面临致死的疾病或是无法克服的焦虑,信仰却能帮助人克服。这就是我们的客观世界。(痛苦,永远只是属于自己的)他说:“因而,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正是这一原则的表达,即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的,而苏格拉底始终以他个人经验的全部热情坚持这一信念。教师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真理,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他们之中的真理,而使本来存在人之中的知识诞生出来。感性的人或是享乐主义者、或是热衷于生活体验的人,他们主观而具创造力,对世界没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因为神与人之间有“素质上的无限差异”,而人类不仅有限,更是有罪的;小丑又警告了一次,观众却笑得更欢了。宗教阶段超越了美学的和伦理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为“苏格拉底”和“耶稣”,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义者。故而,亚伯拉罕也只能坚信基督教上帝的指示是正确的,必定是正确的。同学们,欣赏了副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谁能谈一谈,索伦啰哩啰嗦地谈了一大堆,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世界永远都是矛盾的,而且是一对无法解答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客观世界。而想要没有疑问,必须内视我们自身,只有我们的自身才有肯定的东西。比如:你爱你的母亲,你很悲伤,你讨厌你的前男友、前妻等等。只有自己内心的信仰才能够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其他的都是矛盾的。但是,我们必面对矛盾,当矛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必须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是“非此即彼”的。(一)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用存在这一术语专门指人类的个体存在。他说,存在,意味着某种个体,一个在进行奋斗、考虑不同可能性,做出选择,做出决定——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应该处理我们自己的个人处境以及我们必须作出重大决定。以往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歪曲了实在概念,他把关注的焦点从具体个人转移到了普遍的概念。他要求个体去思想而不是存在——去思考绝对思想而不是做决定和承担责任。克尔凯郭尔反对理性知识,他对理性知识的批评非常严厉。这一严厉甚至可以看成是克尔凯郭尔反对科学。他厌恶希腊思想中对理性的强调,指责这种精神充斥了后来的哲学和神学。他的具体观点是,古希腊人高度重视数学,这一点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过甚了。尽管他不想反对数学和科学的恰当运用,但是,他拒绝这一假设,即科学所特有的沙溪乡类型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理解人类本性。在数学和科学中没有人类个体的位置,它的价值仅仅是一般或者共相的。(只有全体或者只有物,一个人对于科学来说也只不过是“物”)柏拉图哲学强调共相、形式、真、善。假设人们知道了善,人们就会去行善。但是,克尔凯郭尔认为即便是人们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出于不得不做出决定的困境(非此即彼)。人的生活是个人的,不是科学的,伦理的,在关键时刻抽象思想不起作用。(痛苦,永远只是属于自己的)在《恐惧与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