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按照人口类型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户籍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第三章城市化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掌握城市化的类型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重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城镇化水平对策城市化的概念一城市化定义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citification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2城市化涵义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3城市化的定义在《城市规划术语标准》中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4城市化的地域空间过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我国——乡村城镇化二城市化的机制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韦伯分析19世纪欧洲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工业(区位)卫生么向城市集中?生产过程的分工——竖向结合与竖向分离(成本的考虑)竖向分离——企业横向联系增强——企业的区位选择向中心企业集聚——生产集聚(工业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成本下降——本地劳动力市场形成——集体消费项目兴建(降低私人和社会成本)——(显著的集体经济)城市与工业结合在一起现代工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与城市的结合表现不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密切关系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要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大城市的研发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性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面的交流、不同性质的劳动力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直接有很大的一致性。”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利95个国家,43个变量,主成分分析,最大导出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加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其相应的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之间确实呈现一种很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不能得出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周一星、许学强分别采用了137和151个国家的资料,得出一致的结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81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趋缓对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因此永城市人口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