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二节、给排水管道材料(cáiliào)、种类及适用范围。材质材质材质材质二、排水管道管材(ɡuǎncái)一览表材质材质材质材质第三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yànshōu)规范》强制性条文(tiáowén)一、沟槽开挖(kāiwā)与回填二、预制(yùzhì)管安装与铺设(四)刷洗管口时宜采用盐水。(五)砂及水加热后拌和砂浆,其加热温度应符合表4.1.15-1的规定(guīdìng):材料加热温度(℃)表4.1.15-1(六)钢管(gāngguǎn)内、外防腐层遭受损伤或局部未做防腐层的部位,下管前应修补。三、钢管(gāngguǎn)安装(一)管节的材料、规格、压力等级、加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规定;(二)管节表面应无斑疤、裂纹、严重锈蚀等缺陷。(三)同一管节允许有两条纵缝,管径大于或等于600mm时,纵向焊缝的间距应大于300mm;管径小于600mm时,其间距应大于100mm。(四)对口时应使内壁齐平,当采用长300mm的直尺在接口内壁周围顺序贴靠,错口的允许偏差应为0.2倍壁厚,且不得大于2mm。(五)1、纵向焊缝应错开,当管径小于600mm时,错开的间距不得小于100mm,当管径大于或等于600mm时,错开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2、直管管段两相邻环向焊缝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3、管径大于800mm时,应采用双面焊。4、不合格的焊缝应返修,返修次数不得超过三次。5、焊缝突起高度不得大于防腐(fángfǔ)层设计厚度的1/3。强制性条文(tiáowén)6、水泥砂浆内防腐层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8mm,沿管道纵向长度不应大于管道的周长,且不应大于2.0m。7、防腐层厚度允许偏差(piānchā)及麻点、空窝等表面缺陷的深度应符合表4.3.4的规定,缺陷面积每处不应大于5cm2。防腐(fángfǔ)层厚度允许偏差及表面缺陷的允许深度(mm)表4.3.4(六)外防腐层材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沥青应采用建筑10号石油沥青。2、玻璃布应采用干燥、脱腊、无捻、封边、网状平纹、中碱的玻璃布。3、外包保护层应采用可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聚氯乙烯工业薄膜,其厚度应为0.2mm,拉伸强度应大于或等于14.7N/mm2,断裂伸长率应大于或等于200%。(七)1、涂底漆时基面应干燥,基面除锈后与涂底漆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8h。应涂刷均匀、饱满,不得有凝块、起泡现象(xiànxiàng),底漆厚度宜为0.1~0.2mm,管两端150~250mm范围内不得涂刷。2、沥青涂料熬制温度宜在230℃左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50℃,熬制时间不大于5h。3、沥青涂料应涂刷在洁净、干燥的底漆上,常温下刷沥青涂料时,应在涂底漆后24h之内实施;沥青涂料涂刷温度不得低于180℃。4、涂沥青后应立即缠绕玻璃布,玻璃布的压边宽度(kuāndù)应为30~40mm;接头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各层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四、铸铁、球墨铸铁管安装(一)管及管件表面不得有裂纹。(二)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的铸铁、球墨铸铁管,承口的内工作面和插口的外工作面应光滑、轮廓清晰,不得有影响接口密封性的缺陷。(三)橡校圈安装就位后不得扭曲。五、非金属管安装(一)橡胶圈使用前必须逐个检查,不得有割裂、破损、气泡、大飞边等缺陷(quēxiàn)。(二)预应力管、自应力混凝土管安装应平直、无突起、突弯现象。(三)预应力、自应力混凝土管及乙型接口的钢筋混凝土管安装时,承口内工作面、插口外工作面应清洗干净;套在插口上的圆形橡胶圈应平直、无扭曲。六、顶管施工(shīgōng)3、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4、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5、钢套环接口无疵点,焊接接缝平整,肋部与钢板平面垂直,且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防腐处理。(三)顶管结束后,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隙应按设计规定处理,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石棉(shímián)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填塞物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四)管道两端露在工作坑中的长度不得(bude)小于0.5m,且不得(bude)有接口。(五)顶进管道的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内清洁,管节无破损。2、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4.21的规定。顶进管道允许(yǔnxǔ)偏差(mm)表6.4.21注:D为管道内径(mm)。(六)钢筋混凝土管道的接口应填料饱满、密实,且与管节接口内侧表面齐平,接口套环对正管缝、贴紧,不脱落。(七)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八)管道水压试验及冲洗消毒(九)无压力管道严密性试验(十)试验管段(ɡuǎnduàn)应按井距分隔,长度不宜大于1Km,带井试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