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式与措施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矿山修复成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历史遗留矿山,其治理现状存在数量大、治理需求强烈、土地复垦率低、施工难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历史遗留矿山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并总结了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几种治理方式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新背景下的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提供新思路。1前言矿产资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中不仅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是冶金、化工、重工业等行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正日益增长,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及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大量矿山废弃地,也遗留了众多的矿山生态问题[1-2]。由于历史遗留矿山多年的开采,造成周边自然景观的破坏,地质环境恶化,场地杂乱堆积着废弃石料、岩石裸露,历史遗留矿山的不稳定性现已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平衡,亟待综合治理,以恢复生态环境。2历史遗留矿山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露天矿山面积约670万hm2,其中露天废弃矿山和废弃地约占50%[3]。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开采产生的各类场地类型中,比例最大的为裸露的高陡边坡(59%),其次是废渣弃土场(20%)、尾矿(13%)、废石堆(5%)以及矿坑(3%)[4-5]。由于采矿活动,区内岩石裸露,形成高陡边坡,边坡上危岩(石)耸立,斜坡不稳定,历史遗留矿山对河流、库塘水存在污染问题,矿山造成景观破坏、生态功能退化,同时连片矿山废弃地因矿山开采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有不断发展蔓延的趋势,亟待整治。3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方式3.1自然修复对于露天废弃矿山内不需要工程干预、不存在安全隐患且具备自然恢复条件的采矿损毁地块范围或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使生态治理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难以保障施工安全的高陡、稳定采面边坡可采取自然修复的治理方式,主要措施如下:3.2生态重建对于矿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境地质问题,如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固废液废随意堆放、水土流失等,需采取工程手段消除安全隐患,进行地貌重塑、土壤修复和植被重建,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主要措施如下:3.4转型利用对于面积较大、相对集中、较平整、交通较便利的采矿损毁地块,可恢复为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区域用。可恢复为耕地的采矿损毁地块主要措施如下:4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关键措施4.1历史遗留矿山安全隐患防治措施4.1.1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滑坡是矿产开采活动引发地表变形、采坑边坡变形、尾矿区和堆料区变形等形成的地质变形体,滑坡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整体清除、减重工程、反压工程、支挡工程、锚固工程、截排水工程、生物治理工程等,其治理措施措施或手段应与矿山破坏、修复方向、景观需求相协调。4.1.2崩塌(危岩)防治措施崩塌(危岩)防治技术可分为清除、加固、拦截与引导、遮盖;结合使用支撑与嵌补、抗滑桩(键)、挡土墙、锚杆(索)、挂网喷锚、裂隙灌浆等加固措施;拦石墙、防护网、防护林等拦截措施,从而终止崩塌运动或改变崩塌体运动轨迹,减轻灾害。4.1.4边坡坍塌防治措施边坡坍塌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削坡整形与填坡、格构锚固、砌体坡面防护、柔性防护网坡面防护、生态坡面防护等4.1.5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地面塌陷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搬迁避让、灌注充填、开挖回填、砌筑支撑、桩基穿(跨)越、跟踪监测等。4.2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措施4.2.1削坡造台削方整形坡面形态应根据坡体结构类型、削方高度、削方方式和削方目的等确定。边坡较高时应进行分级放坡,设置马道,土质边坡每级高度不宜大于8m,岩质边坡每级高度不宜大于15m,放坡坡比1:1.0~1:1.5,马道平台宽3~4m。4.2.2土方回填削方弃土优先考虑再利用,用于回填反压及填筑建设土地用地,弃土边坡必须保持稳定。填方应按先低处后高处顺序进行,分层压实厚度宜为30cm,压实度不应小于92%。填坡的坡面及坡体应有较好的排水功能,填坡体应能顺利排水,否则应设置人工排水层。4.2.3截排水工程截排水工程结构上采用砼浇筑,过水断面尺寸以满足过流为原则。截水沟采用人工开挖,为保证截水沟基础稳定,新建截水沟基础不得设置在填土层中,开挖深度必须大于沟底厚度与侧边墙高度之和,开挖边坡坡比1:0.3,浇筑结构后两侧超挖部分用碎石土进行回填夯实,需要填方地段应分层夯实,确保水沟稳定安全。4.2.4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