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中的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导教育形式,它是指团体成员或者小组成员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团体心理训练是近十年来在高校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导教育形式,它是指团体成员或小组成员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班级作为学校中一种自然存在的团体,可以将团体心理训练运用到其管理与建设中去.本文重点论述了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的作用、在运用过程中的实施者及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大方面的内容。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在尊重、关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团体传感,互相观察、对比、学习、感染、体验、感悟,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悦纳自我,通过训练调整学生的认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使学生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完成学业,健康愉快发展。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国外学者认为,儿童时期培养的团体活动兴趣,将左右其终生对团队的认识,所以提出了肯定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强调调动学生的自发性。团体心理训练由于实效性高,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在心理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被引进我国,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目前,各地高校、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正在被逐渐开发与运用,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激发学生各种心理潜能为主要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和经验。如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的“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与实践研究”、华中师大刘华山、江光荣教授、上海市教科所吴增强、广州教科所的梁东标等人研究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训练,从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及学习评价均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以“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学习活动营造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活动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情景中更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树立适应能力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基础,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学生既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他们通过在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深入探索自我培养乐观心态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应对压力与调控情绪学习合作与创建团队由老师带领大家通过团体讨论相互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共同面对和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团体心理训练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体验成功。研究发现,学习者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本课题实验在实践中通过学生“自找优势——发挥优势——自我实现”的干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团体训练中,我们首先通过“优点轰炸”“其实我也很不错”“寻找我的成功经历”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展示、相互欣赏中,自找优势,修正自我形象。他们有的发现自己擅长逻辑推理,思维跳跃大;有的发现自己想象力丰富,语言文字表达确切;有的发现自己对时事政治知识有着很强的分辨能力,有的发现自己手工制作非常好等等,使其正确认识自身内在的潜能,感悟“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反思自我中找到、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自我评价与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愿望。我们通过辩论会、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手段,让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观念,调整情绪状态,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自我体验的肯定性需要得到满足,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训练为学生建立积极的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团体心理训练中,我们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活动中即使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会当场大力表扬,这使得学生相互间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都能把任务完成得这么好,还受到了表扬,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奋发进取。同时,团体训练还不断强化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强化班组成绩的取得归属每一成员,使参与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自我效能感,又为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价值认知打下基础。在小团体训练中,我们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经常给学生积极关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注他们的成长,以此增强言语说服的力度,达到说服、引导的目的。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