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数除法》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除法》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数除法》说课稿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书P24/例1教学目标:①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②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理解小数点的定位问题;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成!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的定位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1、课件出示:竖式计算①2244=②34815=2、谁来说说,整数除法应注意些什么?(你认为①从高位除起;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③不够商1,用0占位;④余数要比除数小。同学们对旧知识掌握很牢固。今天,我们就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出示例1,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收集到:王鹏4周跑步22.4千米。要求:他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真详细!)2、怎样列式?(你认为:22.44)为什么要用除法?(因为:每周跑的千米数=一共的路程周数。分析得准确、到位)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复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了22.44的被除数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4、22.44应怎样来计算呢?先估一估,再算一算,然后以同桌为小组,互相交流算法。(师边巡视边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用尺子画横线真直!这个小组在激烈地讨论着。)5、全班交流①估算:A、22.446B、22.445②交流算法:(刚才老师收集到以下几种算法)A、因为2244=56,所以22.44=5.6(能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B、把22.4分成20和2.4,204=5,2.44=0.6,5+0.6=5.6(能用拆数的方法)C、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千米(能把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来计算)D、竖式(师边板演,边解释)①先空一行,用尺子画出除号的横线,再写出被除数与除数;②首先从高位除起,2表示什么?够除?整数部分除完,商要先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③24又表示什么?把24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0.1,所以6写在十分位上)6、观察对比,归纳方法①仔细观察竖式中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你观察得真仔细,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谁再来说说。师板书: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全班齐读,声音真响亮!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小数除法中应该注意的!)7、验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估算,商除数=被除数)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竖式计算①81.99=②34.515=③20.55=④33.624=四、总结延伸,拓展新知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是探索的脚步不能停止!聪明的你们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也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