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3、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理解本诗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并明确歌曲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一唱三叹——读《蒹葭》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3、学生试读。明确诗中“叠词”的运用:苍苍,萋萋,采采……(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三、联想想象——绘《蒹葭》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凄清、迷茫之景。2、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对季节和时间描述的原句。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3、这些景有什么作用?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4、画中的景是如此美丽,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从原文找出依据。两个人:伊人和追寻者。伊人十分飘逸,如梦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寻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应,求而不得。5、由于伊人十分梦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痴如醉,想象追寻者反复追寻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追寻者如此痴迷?追寻的时间长,空间广,说明他的执著,不畏艰险6、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人,而要从景写起?比兴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对《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介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通俗的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板书及小结:景——梦幻人——飘渺情——剪不断,理还乱四、迁移拓展——悟《蒹葭》前面我们说了他从天一亮到太阳东升一直没有追寻到伊人,为什么呢?伊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她象征着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课后反思:1、这堂课,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2、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3、存在的问题: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