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教育教师随笔小学教育教师随笔15篇【精华】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教师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教育教师随笔1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同一道不可缺少“作料”。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的赞美、感叹、一句体贴的话语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影响;而学生的这种情绪又可以作用于教师。从而产生情感作用,增强教师的积极情绪。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种姿态,学生都能够心领神会,从中得到暗示,得到温暖和鼓励,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也能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异常表现。如,面部表情、语言表述、举止行为等,较好地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善于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轻率地判断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因而采取不闻不问、厌恶、挖苦、嘲讽甚至体罚的手段对待他们,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对教师抱有成见痛恨老师,或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显得紧张,而且相互对立的情绪也会日益恶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于不断交流,才能使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融洽,才会达到感情共鸣,使感情不断地升华。一个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工作积极性,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的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叩开学生的心扉,就难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说,教育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成功教育。小学教育教师随笔2假期,我从电脑上观看了《开讲啦》电视公开课,有一期邀请了当代作家及哲学家周国平开讲,演讲的主题是《幸福的哲学》。周老师谈到了人生中何为幸福及幸福感最强的两个阶段:恋爱、养孩子。在谈到孩子的教育时说得较多,听后让我受益匪浅。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有人说家庭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占了90%多,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熏陶,其一是为素质教育加分。家长自己是一个爱智力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经常和孩子交流,对长辈孝顺,对朋友友善,爱帮助别人,有爱心,富于同情心,对爱人不谩骂不施暴,对孩子不打骂。有着良好的家风,对孩子都是无形的影响。我记的在孩子上小学时,由于那时没有手机,即使有手机也只是用于打接电话,不像现在成为低头族。家里订了一份大河报,午饭和晚饭后,我会经常翻翻报纸,看上面的小说连载等栏目,有意无意的儿子也会在作业完成后,看看报纸,看看课外书,孩子小学毕业语文考了98.5,数学、英语都考了100,为初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不仅是学习的熏陶,品行的示范也很重要。记的那时我们家属院人们喝开水都到学院用暖水瓶打开水,一分钱一瓶。有一次我看见楼道前的小路上有一堆打碎的瓶胆,我怕扎了过往行人的脚,从家中拿了扫帚和垃圾斗把扫走了。儿子无意中看见了,很是感动,从中也学会乐善好施。家庭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给应试教育减负。虽然大家都反对应试教育,但对全民来说,在没有比考试更好得选拔人才的机制下,考试还是比较公平的方式,让许多平民阶层看到了希望。小学教育教师随笔3古人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意思就是说,这件事很小,没有多大的功劳,不必挂在嘴上。可这举手之劳,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小学听课的过程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小事却让我感动至深。当我们走进三毛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时,已经有好多早到的老师坐在座位上低声交谈着,交流着各自的信息,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而教室里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课桌椅更让人赏心悦目(椅子插进课桌下面的空间里),便怀着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不一会儿,二年级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来,一切都显得那样井然有序。在周老师热情的引导下,师生们一起演绎着《雷雨》的精彩,感悟着“雷雨前”的闷热、不同寻常,在聆听中收获,在朗读中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当课一结束,就在学生们忙着整理学习用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周老师轻声提醒着:“想想看,你来的时候椅子是怎么放的?”几乎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插进了课桌里面,然后带着学习用品排好队出去了。没有学生对此有异议,也没有学生需要别人的再次提醒,更没有学生大声喧哗,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给我的感觉就是训练有素。看着依然整整齐齐的教室,简直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有学生来上过课。这是一件小事,可从这件小事中又说明了什么呢?接下来是三年级的课,上课的老师来自实验小学,我在想着她会不会也提醒学生要让课桌椅保持原样呢?但学生们的做法让我再次涌起了对他们的敬意。当学生即将离开时,并没有老师的提醒,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