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维导图引导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模式作者:成美勤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19年第11期江苏省姜堰中学成美勤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通过清晰的框架,构建起了各级主题之间的隶属关系,能充分挖掘人的思维潜能。自东尼·博赞(TonyBuzan)提出以来,思维导图其强大的功能性运用到了社会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其中,自然包括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范围内的运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收获颇丰,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接下来,我仅针对在思维导图引导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模式,谈谈个人的认识与看法。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思维导图中有一个核心关节点,由这一核心关节点出发可发散、延伸出众多下一级关节点,而这众多的关节点又可以各自发散、延伸出更多的关节点,整个过程结束,一个思维的放射性立体结构得以轻松构建。基于这一突出优势,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往往能帮助学生发散写作思维。对此,我深有感触。例如,某次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写作要求:一个铁环,不小心弄丢了一部分;为了寻找丢失的那一部分,铁环拼命地去寻找,但是由于丢失了一部分,导致没有以往完整时那般圆了,因此,只能慢慢向前滚动。在慢慢寻找丢失的那一部分的过程中,铁环目睹了花朵盛开时的美丽,聆听了鸟儿的歌声,看到了日出、日落交替时的壮阔,这一切都是铁环之前未曾接触过的美好。终于,铁环找到了丢失的那一部分,它又是一个完整的、能飞快滚动的铁环了,可是也正因为这样,铁环再也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请根据这个寓言故事,写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以此为基础,我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将自己能想到的零碎的东西写下来。学生在认真审视写作要求之后,想到了“缺陷”和“完美”,还想到了“得”与“失”,以此为基础,把思维导图的核心关节点定为“铁环的启示”,其下一级关节点分为两个,分别为“缺陷与完美”“得与失”,而针对“缺陷与完美”这一关节点,又延伸出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这一内容;“得与失”这一关节点则延伸出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一内容,两者构成了整个思维导图的第二级关节点;顺势进一步展开头脑风暴,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内容写出来,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第三级关节点。这样,把该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以后,就清晰地知道,自己对于这一给定的写作主题能写什么,要写什么,如何写,写作思路豁然开朗。由此,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这个结论,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二、借助思维导图,搭建作文框架在思维发散,知道了如何切入写作主题之后,学生在写作时,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有条有理地写出来。这便涉及文章写作框架的搭建问题。从思维导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清晰的框架结构,且层次分明,富有极强的逻辑性,也正因为如此,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巧妙搭建作文框架,便具有了无限可能。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便尝试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搭建作文框架,收效颇佳。例如,某次作文课上,我给出了如下的写作主题:道德,是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内心的道德之花便能散发出浓郁的花香。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对道德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在拿到这一写作主题之后,学生很快便进行了积极的思维导图构建。首先,有学生画出了思维导图的核心关节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随后,该关节点以一个单向箭头的方式指向了下一级关节点:“周末与家人参观某景点。”接着,又以一个单项箭头的形式指向下一级关节点:“从后门逃票进景点。”紧接着又紧紧指向了下一级关节点:“被年幼的弟弟质疑,身高符合要求了,为什么不买票进入景点呢?”这时,思维导图的节点不再是单一性的箭头指向了,而是分别指向下两个关节点:“正面回应弟弟的质疑,然后去买票。”“继续选择逃票。”最后指向整个思维导图的最后一个关节点:“这次经历获得的启示。”这样,多个关节点分布下来,该名学生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框架结构,知道这一步写什么,下一步又该写什么,写作思路变得清晰而直观,而这为写出条理清晰的好文章,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三、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在现有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作文上交之后,多由教师批阅,但囿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教师会简单批改学生作文,然后匆忙发给学生;而学生对于教师给出的评语过于简单这一情况,也早已习惯,很多人甚至连看都不看,便直接将批阅的作文收起来。这样,作文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批改的引导性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突发奇想,为何不引导学生互批作文呢,在批改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