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孟子见梁襄王导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与民同乐。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课文字词积累重点词语3.归纳本课通假字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好像。4.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答案: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归附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思考探讨: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分析: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分析: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分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4、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分析:比喻孟子见梁襄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仁”①枯苗浡然―引领而望用喻②水之就下―民之归附本文是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他庸碌无为,孟子以禾苗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分析: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附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仁政思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比喻说理(1)比喻说理(2)小结: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课文知识拓展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过渡方式。毛主席有句话极有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以铁骑长矛完成了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某种意义上的失败。但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来这人性的光辉将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在那个强权的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没有王道与仁政的立足之处的。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不属于他的社会里。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