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例的意义》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比例的意义》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二、教学过程1.比例的意义(1)出示P40例1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2.4∶1.6=3∶260∶40=3∶2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做一做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2)20∶5和1∶4(3)∶和6∶4(4)0.6∶0.2和∶答:(1)6∶10=3∶59∶15=3∶5(2)20∶5=4∶1(3)6∶4=3∶2(4)0.6∶0.2=3∶2∶=3∶1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答:2∶4=1.5∶34∶2=3∶1.53∶4=1.5∶24∶3=2∶1.5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拓展延伸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课后习题一、填空1、()叫做比例。2、两个比的()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5、根据8×9=3×24,写出比例()6、如果7a=6b,那么a:b=():()。7、如果9a=5b,那么b:a=():()。二、选择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A.3.5∶6B.1.5∶4C.6∶1.5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A.9:5B.5:9C.1:8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A.7B.5.4C.1.5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的意义》教案2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P42例3。(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五、课堂练习P45~46练习七第6~11题。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比例的意义》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会组成比例.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2、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