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棕榈树下的怀想随笔散文棕榈树下的怀想随笔散文每当走进小区的花园,总会看到十几棵高高的棕榈树在风中扬动着,它们和相距不远的香樟树遥相对应,像一排哨兵排列在一起,忽如南国海南的椰林一样,葱翠欲滴,是小区里的一道风景。【一】棕榈树,这是我国长江以南常见的四季常青树。现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这样的树种,它们的生命力大多很强,一矣植根土壤,就能自然生长,而且是笔直向上的缓慢自然生长,看上去潇洒漂亮。最记得宋·董嗣杲的“碧玉轮张万叶阴,一皮一节笋抽金。胚成黄穗如鱼子,朵作珠花出树心。蜜渍可驰千里远,种收不待早春深。蜀人事佛营精馔,遗得坡仙食木吟。”诗人通过短短的诗把棕树的形态、特征和风格描写得活龙活现,令人叫绝,留下了一幅四季永不褪色的常青图画。曾记得小时候,故乡小河不远的东木桥旁,有一片古老的棕榈树,大约有五十余棵,这些树不知道是何年种植的,有说是清朝末年栽种的,有说是孙中山辛亥年间从南方移植来的,还有说是本村有个商人从南国带来的种子撒在这里自然生长的,反正各种说法都有,且当年议论的人都已经不在,谁说了都觉得有理。这些棕榈树是长寿树,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生命不息,毅力顽强,躯干的下半部分像是染上了深黑色的颜料似的,苍劲挺拔。它们耐旱耐热,扎根在石桥旁的乱石不远的一片土堆上,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是美丽的风景。站在棕榈树的小林里,一抬眼就可见棕榈树身上还披着的一层层浓浓的咖啡色的东西,像是有人怕它受冷了特意绑上去似的。这些棕榈枝茎上被包的咖啡色,如神工编织的布那样,是自然保护的衣衫,俗称棕衣。棕榈树的枝茎并不粗壮,由于每年被剥去棕衣,所以有了一层层的痕迹,带点竹节形状。它们最茂盛的叶片都长在头顶,棕榈显著的特征似乎是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由于棕榈树顶端的叶往往就就挤得密不透风。而这样的特点也许就是对它枝杆下半部分的单调是一种弥补,繁密的叶像一顶大帽子一样将整个上半身子都罩住了,如苗条女子穿着一件美丽的衣服,不仅不显得过于清单,反而多了一种幽雅飘逸的神韵。棕树长得最高的有五至七米多,棕榈的叶片很窄长,带弧形的,看上去像一把把迎风摆动的扇子,只是一片片撕裂了不能如蒲葵的叶一样做成扇子,但乡下人很会动脑筋,有时把修剪下来的枝叶经过压缩做成苍蝇拍,打拍苍蝇很有效果。棕榈树的叶近看又像佛张开手指的大手掌,乡下人有把它唤作佛叶的。出了顶端的枝叶就是扬动着的棕榈叶,具有挺拔的风度。它们下面的树杆都是光秃秃的。每年春天,我们都会看到村里的管理者,架着竹梯爬上去,把裏在树枝条最下面的一层棕衣用角刀轻轻剥离,但枝条上面的仍保留着,至于为什么这样众说纷纭,有说这样才能让棕榈树慢慢长高,有说是棕榈树上面的枝叶需要它的护卫,它们有防寒防雨保温的功效,反正都有道理。五月间,扇叶簇生出的枝条儿像小手臂似地张扬开来,先是嫩嫩的,然后由黄绿变成深绿,枝条的下面是笔直的躯体,干净利落。棕榈的叶子很漂亮,好像海南岛上的椰叶,你若不注意它的枝干的高度和形态,恐怕很容将它们当作了椰树。小时候我们不懂,一开始就常常误认它是椰树,还在大人面前闹出了不少笑话。棕榈树高高地立在风中,伸出的枝叶细细长长的,它们在风中沙沙作响。这里也是鸟雀们在这里游戏的天地,它们在树丛里飞进飞出,树下清风流动,地上点点草花,构成了一道浓郁的小鸟天堂的风光。每到假日,我们就会赶到那里去,听小鸟歌唱,在棕榈树下玩捉迷藏的游戏。棕榈树成为了村里孩子们活动的小世界。【二】每年的四五月份,棕榈树的花就会盛开。棕榈树的花是开在树的枝叶和树干的连接处,它们从棕榈下边的枝衣内钻出来,一枝茎叶下就有一个粗看像个玉米苞一样的东西,外型像一条条鱼,还有点像竹的冬笋,经过气候的变化和回暖,那苞儿就逐渐长大长粗,弯弯的很有意思,随着阳光的`和谐作用,大约经过十余天时间,外面裹着层层的类似笋衣一样的外壳就自然裂开,那微黄色的苞苞中露出了金黄色的像米粒儿般的棕树花,黄色的棕榈花一簇一簇,既像一个个金黄色的木鱼,又像一串串丰收的玉米。又多就象鱼籽一样,一串串的分外显眼。这大概就是棕榈树的花蕾。小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这棕榈树的花很特别的,于是常常爬上树去,掰下一个个花苞疯玩。花苞里的花蕾在阳光下闪着黄澄澄的光泽,有时会有金子般的感觉。大家捧手里,不顾满地黄黄的碎屑沾在身上,弄得浑身都是了也不觉得。直到棕榈树下的泥上游动着厚厚一层黄黄的花粉了,才莫名其妙地走回家去。后来上学了,我们在老师的解释下,才知道棕树花是一种很好的菜果,它的营养丰富,兼有消炎清火及降血压的药用攻效,生熟都可吃。这些棕榈树花有苦也有甜的。甜的体态宽肥丰满,苦的体态圆浑瘦长。棕榈花还能做药,棕榈皮、棕榈根、棕榈子均能作中药使用。所以每到棕榈树花开的季节,乡镇上的一些中药店,在老中医的带领下来采购。记得有一年,村上有一位女士患上了妇女病,经人介绍到处寻访名医都无效,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