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ICU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镇痛镇静药物在ICU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械通气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所有患者镇静前后的镇静水平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有75%的人达到满意镇静水平。有25%的病人未也得到满意镇静水平,其中有11例患者表现为镇静不足,6例患者出现过度镇静。结论对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给予适当的镇痛镇静药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促进临床监测、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关键词:ICU患者;镇痛镇静药物;临床观察;护理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以及焦虑、燥动的负面情绪,同时对患者进行催眠式顺行性治疗。ICU重症患者通常均采用机械通气设施,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能耐受气管或导管等操作带来的不适,再加监护仪器的燥音等各种刺激因素,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睡眠剥夺等心理障碍和情绪改变,甚至于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等现象,从而造成治疗不配合。这样不仅能够引起患者机体产生病理性反应,而且会导致机体组织受损和代谢受阻,进而影响到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因此,ICU患者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治疗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对60例行机?通气患者,釆用镇痛镇静药物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机械通气的E1CU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6岁。患者病情:重症肺炎15例,重症胰腺炎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6例,重症哮喘5例,其他疾病16例。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被纳入标准为:既往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无精神疾病史等。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自动签暑了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本次对60例患者的治疗中,釆用的镇静药物主要有,咪达唑仑、丙泊酚等。镇痛药物有,芬太尼、吗啡等。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遵循个体化原则,给予相应的镇痛镇静药物。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对血压、心率、心电、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同时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症状如呕吐、恶心等。按照相关部门修订的SAS客观评估镇静水平。将患者SAS分为7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为深镇静,此时患者处于麻醉状态。二级为中度镇静。通过物理刺激可唤醒患者,但不能进行交流和自主动作。三级为镇静。患者不太清醒可通过简单的语言和轻摇唤醒患者,并可进行简单的指令性动作。四级为安静合作。患者清醒并安静,可简单进行指令性动作。五级为轻度激惹。患者表现为焦虑,通过语言交流可使其保持安静。六级为中度激惹。通过语言交流很难使患者安静,并有咬气管倾向。七级为危险激惹。患者有打医护人员、攀床栏、拨输液管、气管等现象。3~4级为满意镇静水平。7级是未镇静状态。2结果2.1镇静效果本次研究中的60例患者,通过釆用镇静药物治疗及护理后,有75%的患者达到满意镇静水平,25%的患者未达到满意镇静水平,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镇静不足,6例患者出现镇静过度。2.2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在使用镇静药物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在镇静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中有2例患者因呼吸衰竭,在给予机械通气初期出现躁动不安等症状,立即给予3m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后,情绪逐渐好转。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在减少药物量后,情况逐步好转。3讨论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极易引发并发症,因此在对患者采用镇静静痛药物的最初一小时内,护理人员应每隔10min观察一次患者的镇静状况,而且在给药期间,每隔半小时,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一次评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等,使患者的镇静程度维持在3~4级。同时由于镇静药物会对患者循环系统、胃肠等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用药期间要随时监测患者的病情状况,尤其是意识状态。在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为者营造安静、舒适环境,注意病房内的光线柔和,尽可能将各种机械操作集中进行,并合理设置设备的报警装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尤其要注意排除刺激患者的不良因素。如静脉滴注液体外渗,膀胱充盈等,必要时可采用约束带,防止患者拨出导管,出现意外事件。患者在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后,活动量少,睡眠多。此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首先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每隔两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并且左右侧卧交替。其次,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抬高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