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标志性成果1.前期控制(EarlyControl)(1400B.C.-1900)英国Maxwell发表“论调速器”(OnGovernors)论文(1868)英国Routh建立Routh判据(1875)俄国Lyapunov博士论文“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1892)2.经典控制前期(ThePre-classicalPeriod)(1900-1935)美国Minorsky研制船舶驾驶伺服结构(jiégòu),提出PID控制(1922)美国MIT的VannevarBush研制成大型模拟计算机(1928)美国Black提出放大器性能负反馈方法(1927)3.经典控制(ClassicalControl)(1935-1950)美国贝尔实验室的Bode和Nyquist(1938,40)提出频率响应法美国Taylor仪器(yíqì)公司Ziegler和Nichols提出PID参数最佳调整法(1942)美国MIT的Wiener研究随机过程的预测,提出Wiener滤波理论(1942),发表《控制论》一书(1948),标志控制论学科诞生美国的Hazen发表“关于伺服结构理论”(1934),并在MIT建立伺服机构实验室(1939)在贝尔实验室Bode领导的火炮控制研究小组工作的Shannon提出继电器逻辑自动化理论(1938),随后,发表专著《通信的数字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1948)MITRadiationLaboratory在研究SCR-584雷达控制(kòngzhì)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NicholsChartDesignMethod,Hurwicz提出数字控制(kòngzhì)系统(1947)美国Evans提出根轨迹法(RootLocusMethod)(1948),以单输入线性系统为对象的经典控制(kòngzhì)研究工作完成。4.现代控制(kòngzhì)(ModernControl)(1950-)苏联Pontryagin发表“最优过程数学理论”,提出极大值原理(1956)美国Bellman在RANDCoporation数学部的支持下,发表著名的DynamicProgramming,建立最优控制(kòngzhì)的基础(1957)国际自动控制(zìdònɡkònɡzhì)联合会(IFAC)成立(1957),中国为发起国之一,第一届学术会议于莫斯科召开(1960)美籍匈牙利人Kalman发表“OntheGeneralTheoryofControlSystems”等论文,引入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提出能控性,能观测性,最佳调节器和kalman滤波等概念,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1960)1963年,美国的LoftiZadeh与Desoer发表LinearSystems-AStateSpaceApproach。1965年,Zadeh提出模糊集合和模糊控制概念美国的Jury发表“数字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字控制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1958)瑞典KarlJ.Astrom提出最小二乘辩识建立自适应控制的基础美国Brockett提出用微分(wēifēn)几何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1976),意大利Isidori出版(NonlinearControlSystems)(1985)。加拿大Zames提出H鲁棒控制设计方法(1981年)美国Bryson和Y.CHo发表AppliedOptimalControl(1969)。Y.CHo和X.RCao等提出离散事件系统理论(1983)阶段性成果20世纪初的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PID控制律概念;20年代的反馈放大器;美国H.S.Black提出(tíchū)放大器负反馈30年代的Nyquist与Bode图;4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标志控制学科诞生;提出(tíchū)闭环控制;50年代贝尔曼动态规划理论和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60年代卡尔曼滤波器,状态空间法,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70年代的自校正控制和自适应控制;80年代针对系统不确定状况的鲁棒控制;90年代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智能控制理论。中国(zhōnɡɡuó),埃及和巴比伦出现自动计时漏壶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第一台数控机床(shùkònɡjīchuánɡ)航天飞机升空及在太空飞行,由于各种外部的因数,使得飞机偏离既定(jìdìnɡ)轨道,必须控制其回到设计的轨道上。(反馈控制)战机追击(zhuījī)中,敌机飞行轨迹,我机是无法预知的,我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能准确迅速地跟踪敌机将敌机击毁(自适应跟踪控制)。第一章引言(yǐnyán)(狭义(xiáyì))定义系统辨识,就是利用未知系统的观测数据(输入,输出数据)来建立该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