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境保护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空是无穷尽的,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河流。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生活的范围却很小很小。我们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污染这有限的生活环境。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它们使得河流、湖泊都受到了污染。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随着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5129.htm"\t"_blank"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5156.htm"\t"_blank"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的课题之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84740.htm"\t"_blank"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我们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威胁。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必须努力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等等。政府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我国关于环保的法律1979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到1998年,中国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6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法律9部、参加了国际环境公约37项,等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为项目的决策、建设计划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保护的新概念: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我国的重视。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们的意愿,使它更好地适合于我们劳动和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我们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这是人们从发展经济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对水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二、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三、拒绝使用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布袋和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四、要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五、请自带购物袋去购物,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塑料袋。六、节约用水。七、尽量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关保护环境的句子1、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