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草原教案关于草原教案汇总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草原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本课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秒学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点: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article/。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三.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1.理解词语。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五.理清课文的线索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3.交流、整理草原教案篇2设计理念: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设计特色: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