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古诗词三首授课人:牛翠兰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准备:课前准备配乐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复备第一课时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二、学习《舟过安仁》(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三)延伸拓展第二课时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