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学习要点要目一、概述★基本概念二、病原学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78三、流行病学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多散发儿童青壮年多见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1415五、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81920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伤寒病程图实验室检查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O”抗体≥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TOTHTATBTC意义发病早期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六、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七、治疗病原治疗1979年-河南发生流行1988年-吉林地区开始流行1987~89年-上海、江苏等地发生伤寒爆发流行,耐多种常用抗生素,后经培养证实为耐氯霉素的M1型菌株。隔离及预防副伤寒简介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临床上很难区分,确诊需肥达反应和培养小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