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摘要】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该文通过综合国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分类以及反事实思维的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范例说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目标-指向说则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过程同样受目标、情绪控制、态度等认知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反事实思维,范例说,目标-指向说。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Thesimulationheuristic)”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1]。它是基于人类是非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2]。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后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mentalsimulation)。心理模拟过程可被视为有意识的再激活储存在记忆中实施过的行为[3]。个体产生心理模拟,是为了建立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新回忆过去的经历,从中提取愉快或有价值的信息[4]。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它在头脑中一般是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conditionals)也叫“虚拟蕴涵命题”,它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5]。本文拟探讨这一领域提出至今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情况。1反事实思维的概念及分类1.1定义反事实的字面意思就是与事实相反,而“反事实”在被Kahneman等学者定义为过去结果不真实的替换式。反事实思维就是撤销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而假设其他未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的一种思维过程。在汉语中,与反事实思维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虚拟思维、假设思维。因此国内学者张结海、朱正才将counterfactualthinking翻译成“假设思维”[6],蒋勇将其翻译成“虚拟思维”[7]。《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拟”、“假设”的解释为“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虚拟语气。”虚拟思维是人们虚构想象世界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虚拟、假设思维。虽然与“反事实思维”一样,它们均是指与现实不一致,但是虚拟思维、假设思维是泛指所有与现实不相符的思维,更多的是含有想象和创造的成分。而反事实思维强调的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个体对其进行心理模拟和替换,目的是预测、推理、进行因果归因,它能帮助人们明确目的,改善行为。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counterfactualthinking翻译为“反事实思维”是更贴切、更符合其科学含义的。此外,英文单词“prefactual”与“counterfactual”有对应关系,我们暂且将其翻译成“前事实”[8]。与“反事实”强调过去已经发生事件不同的是,“前事实”关注的是未来还未发生的事件,个体只是事先进行假想。如“如果我彩票中奖,则我会去买栋别墅”,是个体设想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反事实思维和虚拟思维在英语中可以从言语中反应出来,它们一般以“Whatmighthavebeen”进行表征。语言学家主要集中考察事态、语态、词素和虚拟条件句是如何标记虚构的条件、事件和情景的。如Lewis在1973年研究可能世界的逻辑和虚拟语气系统的关系[9]。Richards等人认为虚拟语气是“指用以表示假定意愿希望等的动词形式。与陈述语气相反,虚拟语气往往指非真实或假设的情况。”[10]从用途上看,英语的虚拟语气有三种:一种用来表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虚构假设,一种用来表达“祈使愿望”的语气,另一种满足特殊的句式需要,也就是说虚拟语气也并不完全是在表达虚构。这与反事实思维和虚拟思维是有差异的。1.2过程Kahneman等学者将需要进行心理模拟的判断内容划分成了五类,它们分别是预测、特殊事件概率评估、条件概率评估、反事实评估和因果性评估[11]。其中反事实评估指的是在头脑中想象过去的事件怎样才会出现与真实不一样的结果。因果性评估指的是如果想确定A是不是B的原因,就在头脑中设想假如A没有发生,那么B是否还会出现,以此来判别A和B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他们区分反事实思维和其他心理活动的依据是:前者是对改变了一个或多个前提的事件结果重新进行建构,关注的是过去;而后者关注的是将来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反事实思维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参照物或范例的选择;第二个阶段是因果关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