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本文是在《新财富》2012年第4期发表的基础上,在高远和周霞两位博士帮助下进行修改和补充)摘要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主要体现在:一、投资被高估、消费被低估,修正后最终消费对GDP贡献已明显超过投资;二、中国的高储蓄率源于政府、企业和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储蓄率并不高,不同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这些是内需不足且通胀不显著的原因;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难以推动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和升级应在具有竞争力和规模经济的区域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消费被低估。钢铁和水泥产量实际增速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在高估可能;据测算,居民实物消费被低估4%-10%(高端消费品被低估较多),服务性消费被低估18%-21%(主要存在于文化娱乐、居住和医疗等领域)。最终消费对GDP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形成,内需不足并非因为高储蓄率。经过修正,除2009、2010年外,消费对GDP的贡献都超过了投资,2011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为57%,明显高于资本形成对GDP47%的贡献。内需不足并非因为高储蓄率。过去10多年来货币超发大部分变成了政府、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导致储蓄率提高,该群体的高边际投资倾向推升了准金融的实物投资品价格,而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储蓄率并不高,两者导致内需不足,也成为通胀不显著的原因。实物投资高收益时代已近终结,缘于09年起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超过了高收入群体。这种自我修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改善,消费占比仍会上升,内需不足说并不成立。区域振兴政策已成“普惠制”,均衡发展战略难以推动产业转移。大多数中西部地区不具备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一是规模不经济造成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低下;二是近十多年来的高投资使中西部地方政府负债率和当地银行不良资产率出现上升,降低了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目录1.投资高估、消费低估与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之间的逻辑关系1.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高估1.2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1.3消费被低估2.内需不足并非因为高储蓄率2.1储蓄可分为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2.2中国的高储蓄率源自政府、企业和10%的高收入阶层2.3高收入阶层的投资倾向高于边际消费倾向,拉动资产价格上涨2.4实物投资高收益率时代已近终结3.中国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吗3.1区域振兴政策已经变成“普惠制”3.2产业转移由东向西可否持续3.3中西部地区是否具有产业转移的承接力3.4能否形成规模经济的评判:城市竞争力和投入产出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上下下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当今对经济结构的共识是过度依赖投资而内需不足。问题真是这样吗?从已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看的确如此,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总是一马当先,而高储蓄率也支持这种投资拉动模式的持续。但如果把这些关键性指标系统地做一个相关性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错乱,解释了一对因果关系,却又引出别的逻辑矛盾。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原因在于官方统计的偏失,还原消费、投资以及储蓄率的真实面貌对于我们把握下一阶段的投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投资高估、消费低估与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过去十年大部分时间里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均超过最终消费,也即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靠投资拉动。但笔者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自04年起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背离现象(图1),如在05-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过程中,GDP增速却出现了上升。既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的背离现象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投资规模数据可靠性的怀疑了。1.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高估若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反映投资效率指标)HYPERLINK"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add.php?index"\l"_ftn1"\o""[1]看,1994年大约为1.955,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6.09了,甚至在2011年达到了7.05的水平了,也就是说,增加1元钱的GDP,原本只要1.955元的投资,现在则需7.05元投资。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再从投资过程的实物投入看,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需要用到钢材和水泥,即钢材和水泥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占一定比例,假如这个比例恒定的话,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