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第PAGE4页共NUMPAGES4页数学几何类的愉快教学尝试——金堂县云合镇初级中学李凤琼13880174586几何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结论,或经过周密思考探寻结论所需的条件。初中几何概念多,理论严谨,内容抽象,常会使学生感到繁琐、枯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极大的兴趣、高昂的热情加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轻忪,愉快地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主动地应用知识,是目前素质教育中,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力图首先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所任的班级,采取五字教学法:用、趣、动、理、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用几何学是一门实用型科学。我们学习、研究几何只是一个过程,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几何课中尽可能地以“用”激“学”。几何第一节课,我作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我提问如何测量校园水塔高度,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感到学习几何并不陌生。又举例如瓦房屋架、建筑工地上的塔吊都采用三角架结构,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会塌”。“为什么不会塌呢?”学生头脑形成了疑问,很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又如:在圆的章节开头,我手拿建筑设计图纸提问:现在的设计图有一段弧,我们如何计算出弧长,从而计算用料?学生心中纳闷:奇怪,没有圆心,没有半径,如何计算出弧长?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后,我带领学生实地测量水塔、旗杆的高度。这些实用型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对几何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更加深了认识。在每章节的开头,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作出一系列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二:趣教师以娓娓的语言,趣味横生的事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忪、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有趣,劲头十足。学了轴对称后,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羊,傍晚在河边给羊饮水,然后牵羊回羊棚(同时画出示意图),王二小在河边哪一处给羊饮水,从山坡回羊棚的距离最近?由学生在黑板上试着画,并测量比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认为自己找的点最近。在经过分析讨论后,问题得到解决,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学习全等形时,我出示一系列能重合的图片,如同一底片冲洗出的两张精美的山河图,对称的两上图案等,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重叠剪出两个图案,让学生了解“能够重合”是全等的关键,调动其积极性,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又如“点的轨迹”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困难。上课时我将粉笔在红墨水瓶中蘸了一下,讲述道:现在有一个小虫子从墨水瓶中跑了出来,飞上了黑板(学生笑,此时将粉笔点在黑板上)。小虫子爬呀爬,爬过的路线,给我们以“点的轨迹”的形象,小虫子→点,爬过的路线→运动形成的图形。点的轨迹是点按照某一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运动的观点浅显易懂,形象地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学生较容易地接受了“点的轨迹”的概念。几何课中,尽可能讲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三: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目标,也是发挥学生主导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措施。在几何入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裁剪五角星,对称图案等等,比一比谁剪的更美。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中,通过动手画一画,剪出全等三角形,从而达到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的目的。又如要让学生清楚“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一角是45°,这角的一条边是7cm,它的对边是3cm。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再互相对比,发现有锐角、钝角三角形两种不同的形状,清楚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掌握知识更为牢固。又如教材几何二册,以3根火柴为边,可组成一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学生课外积极动手操作,发现在平面内做不到这一点,需要搭成空间图形,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空间想象力。动一动,练一练,议一议,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带动学生饶有兴致地去掌握知识,探索知识。在几何课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吧!四:理几何是推理极其严密的学科。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力求思路清晰,讲清来龙去脉。在证明几何问题时,示范做到有理有据,让学生体会到论证的严谨性、科学性、完美性。探索几何的证明思路,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感到无法可依。如何引导学生尽快掌握证明的分析方法,我讲了“捉鸡”的故事:在一个狭小的胡同里,一个小男孩在捉一只鸡,他追呀追,始终追不上,怎样才能捉到这只鸡呢?这时,胡同对面来了一个小女孩,慢慢地向胡同这一头靠拢,小男孩与小女孩共同努力,终于捉住了这只鸡。要捉住这只鸡,需要两个小孩向中间逐渐靠拢,共同努力完成。小男孩→已知,小女孩→结论,“证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