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0页共NUMPAGES10页第PAGE\*MERGEFORMAT10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0页包含飞: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Ⅹ),《医学信息》,18(5):420-424,2005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Ⅹ)包含飞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信息化-标准化研究室201203,HYPERLINK"mailto:bhf2002@online.sh.cn"bhf2002@online.sh.cn摘要本文从联结度演化的角度描述了人工智能各种知识表达的关系。还讨论了人工智能领域(AI)和数学领域旷日持久的哲学争论与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BMKI)在生物医学知识属性探讨中发现、提出和得出的一系列讨论或结论的同源性、对应性、互析(晰)性。并首次提出如下新概念:准无穷概念及其在理性与非理性相互转化中的作用;准物理性知识概念及其对物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可确定性的依附性;“大或空间”概念及其与科学联想的关系等。笔者相信在生物医学信息学(BMI)的知识工程学的发展中,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新概念。关键词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医学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二种观点H.L.Dreyfus和S.E.Dreyfus在其一篇题为“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1]的文章中描述了人工智能中两种基本模型的本质差异。为清晰起见,本文作者把两个对立的哲学阵营的对智能的理解总结为表1。很明显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TheTheoryofBio-MedicalKnowledgeIntegration,BMKI)[2-14]不可回避如此重大的问题。但BMKI对两种模型孰优孰劣不感兴趣,因为按照BMKI的基础哲学观点,两者的关系属于BMKI提出的“正补律”,正性事物与其补性事物相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二者关系只能是互补的,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一样,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最令BMKI感兴趣的问题是:何种深层原因造就了两类不同模型?两类模型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转化?经分析,本文作者给出了一个从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经过框架,到神经网络,连续系统和真实事物之间的基于离散性、联结性和连续性的演绎过程(见图1)。图中同时显示了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达形式的在物理世界的映射、适用或覆盖范围。用与“日常语境无关的”基本元素和规则表达世界、表达知识、理解世界、操作知识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是“整个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直到AI的符号-逻辑模型派,一直是沿着这条哲学信仰轨道走过来的。但据笔者的理解,至明斯基提出思维或知识的框架模型时,知识已被表示为一个事物的各元素、各关系(或属性)之间的平行存在关系,即已反映出元素和关系之间的共存性或不可分离性,传统逻辑的娇弱的“推理链”由“推理网”取代。推理过程不得不像“螃蟹走路”那样众腿并举。但明斯基本人似乎还没有清晰地悟到元素和关系与环境的不可分离性,他曾极力反对神经网络这一人工智能新分支。后者认为“基本因素与关系依赖于语境”。即在一些情况下,元素和关系是无法从环境中剥离出来的。这一哲学理念乳汁哺育了神经网络的成长。在图1中,笔者根据事物的关系被激活与否,把知识分为两类:定义1势态知识为一个由一组元素和处于未激活状态的关系组成的知识单元。例如一套程序代码,一个语义网络,一个框架表示的知识单元,一个为未运转的神经网络,仓库中的电影拷贝等;定义2动态知识为一个由一组元素和处于激活状态的关系组成的知识单元。例如一个规则库及其正在运行的操作程序,一个操作中的语义网络,一个运转中的神经网络,一个过程,一部放映中的电影或录像等。2.二种观点在数学领域的反映人工智能中这场哲学之争对应于数学领域中关于逻辑主义(或形式主义,公理系统)和直觉主义之间的争论。具体包括如关于系统的相容性自证性(完备性),排中律的价值和存在性量的计算,未定义概念,命题有解无解的判定等问题激烈争论和根本分歧。分歧集中体现在希尔伯特(HilbertDavid)的形式系统与哥德尔(GodelKurt)的“不完备定律”之间的冲突。希尔伯特在其1927年完成,1930年发表的《数学的基础》一文中详细论述了他的观点:使用他的元数学方法(证明论)来建立相容性和完备性。所谓相容性是指某公理系统的一致性,不存在相互矛盾或冲突;所谓完备性是指该公理系统可以自我证明所有的命题,无需引进外来的未经证明的命题。但哥德尔的研究结果对希尔伯特的公理形式系统是毁灭性的。哥德尔在1931年证明,对于足够复杂的形式系统S而言,如果S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则必然是不完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