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工作计划(精)工作计划9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作计划10篇,欢迎大家分享。工作计划篇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高中设计的'各项教研活动,进行的各类教学调研,要以此为重点.收集教学案例,丰富活动材料,展示已有成果.1.结合全市各次教研活动,大力倡导“促成学生发展”的理念,传播这方面的教学信息.2.结合教学调研,探索新理念的操作亮点,帮助总结提升,并创造条件展示与交流有关成果.3.结合市优质高中教学展示,凸现“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形成参照.4.结合高中各年级的教学质量检测,促进教师把握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情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工作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在课程改革新观念的指导下,容桂的中小学美术教研工作要围绕顺德区教研室的美术教研计划进行,工作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抓好美术课堂教学。并配合区教研室做好有关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各项工作与比赛活动。二、具体要求:1、中小学美术教研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策划美术教研活动,帮助全街道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对课改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新的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2、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与改革,充分利用与发挥现代教学设备,构想“新思路”、提出“新课题”、探索“新教法”。3、探索、实施“创造性”教学,认真挖掘、整合、利用好本土的教学资源,主动争当骨干教师。4、将“如何教”转移到对学生“如何学”的.探究上来,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5、关注当今美术教学的新动向、新方法、新经验,深入认真地钻研新教材,及时将自已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写成论文。6、积极认真搞好学校第二课堂书画、摄影兴趣小组的培优辅尖工作。三、本学期工作安排:1、第3周中小学美术镇中心教研组长和区属中学美术科组长会议;2、第8周容桂中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会议;3、第9周顺德区美术高考模拟考试;4、第10周振华小学、文华中学小记者贵州行摄影巡回展(需要的学校联系);5、第11周高中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6、第12周中山、东莞、顺德美术教师绘画作品巡回展;7、第13周佛山剪纸教学观摩;8、第14周佛山市高中学生美术知识竞赛;、9、第15周顺德区中学美术研讨课(容桂负责一节课)10、第17周顺德区中小学美术课件评比,容桂负责小学四年级上、下册,鉴赏(容山中学),摄影;11、第18周区美术学科期末抽测;工作计划篇3一、重点深入贯彻落实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以深化初中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核心,努力开展初中语文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继续倡导“大阅读”理念,丰富阅读方式,拓展读写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二、课堂深入学习《温州市中小学“促进有效学习”教学新常规及管理办法(试行)》,以“有效学习”为核心,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对“学为中心”的课堂新常规的研究,以此促进教师备课、上课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以当前学生学情为基础,调整方案,以深化初中语文课堂变革为目标,尝试新的可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自身认识,关注学生学习,为课堂变革项目的深入推进奠定基础。三、执教。结合课堂变革的精神,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以疑难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关注语文研究动向,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执教能力的提高。结合“一师一优课”相关活动,认真总结、提炼和推广此项活动的经验与成果,提升教师对“好课”的理解,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四、提升。注重研究考试,分析数据,反思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合理改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培训,提升命题水平与实践能力。加强作业研究,习题研究,提高选题命题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学习。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研究和指导,努力探索初中语文教研组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增强教研组的工作活力,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科学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案例反思为主要途径,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相互学习交流,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六、活动。倡导“大阅读”理念,以市县“小文学家”评比为载体,继续开展“爱阅读”行动,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多诵读国学经典,多参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研究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的新功能新形式,研究“大阅读”背景下读写结合的内涵。不断提炼,深入思考,加强交流,实现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