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4-PAGE\*MERGEFORMAT-3-大《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大禹治水》和《炮手》,从不同体裁、不同国籍、不同角度诠释了“奉献”的含义,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文章选材精当、语言简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8个生字,学写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2、随文理解并积累“临死、叮嘱、开凿、垒起、仅仅、四处逃荒、草丘山冈、欣欣向荣、英雄”等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练习表达。4、初步把握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1、随文理解“临死、叮嘱、开凿、垒起、仅仅、四处逃荒、草丘山冈、欣欣向荣、英雄”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练习表达。【教学难点】初步把握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设计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为指导,坚持能力为重,以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中感悟,通过教师的启导点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实现高效阅读。为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突显以下特点:1、把握课时特点,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化了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识字写字教学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所有年级都应该重视和加强识字写字教学,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本课教学由孤立的“认”字教学向语言环境下的自主识字转变,由识字写字教学与文本教学相脱离向识字中学文、学文中识字转变,充分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2、把握文本特点,重视感情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语句朴实,却蕴含丰富。课文的思想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学生不易准确把握。倘若仅靠教师讲读,必然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孩子在读中充分调动联想、想象等心理功能,就能更好地达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汇的目的。3、把握年段特点,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大禹治水》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合。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在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在读文中领悟段意,并将段意整合提炼文意,提高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并多处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想象练说、复述课文,从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过程】《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观察插图。2、板书课题。3、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读句,了解内容。(一)同桌互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3组词语。▲堵塞处死▲开凿龙门垒起堤坝▲草丘山冈拄着棍子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三)指导提炼主要内容。1、指名接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体会每段的内容。2、练习提炼词句,概括文意,总结学法。【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随机导读,体会段的内容,进而整合提炼出关键的词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法。】三、学习第一段,品读洪水的可怕。1、指导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学习课文。2、创设情境,师范读,生想象。3、师随机导读,随文理解“四处逃荒”。4、配乐齐读第一段,复现画面。学写“荒”字。【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想象,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为后面体会禹的奉献精神做铺垫。】四、学习二、三、四段,感悟禹的精神。1、默读,划出鲧和禹治水方法的句子。2、随机指导朗读。3、学写“堵塞”。4、在读中对比鲧和禹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禹的智慧。5、导读:“晚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