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柳东新区雒容第二中学张葵)课题细菌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学生从感性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了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教材紧接着安排本节内容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发现情感教育。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细菌结构。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增加图片、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成的细菌知识体系。课标要求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从大小、形态、结构、生殖等方面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能力目标1、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2、通过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培养学生科学推断能力。3、引导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体会科学的探究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引导学生认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通过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殖,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内容后,从感性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紧接着安排本节内容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细菌的大小、形态通过图片等直观认识较容易理解,但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推断细菌的营养方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断。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稍大,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课外知识较丰富,对新事物、未知世界容易产生兴趣、求知欲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研究在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教法学法教法:1、指导学生阅读和交流,根据导学案的具体步骤,带问题阅读、思考和交流。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供丰富的信息。3、对学生评价激励。学法: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根据导学案提示,阅读、思考、交流。2、大胆质疑。3、根据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培养推测、想象、合作、表达等能力。4、注重知识的构建。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存放了3天的剩奶提问:(1)打开瓶盖,会闻到什么气味?(2)剩奶为什么会发臭?(3)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根据生活的常识,积极思考。采用三个有梯度的层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食物发臭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学习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的过程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3、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5、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一、细菌的发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洗手吃饭会生病”这些常识已是妇孺皆知,可是在300年以前,别说是一般人,就连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也不知道有细菌的存在,那是谁发现了细菌呢?资料一: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王亲临列文虎克的家,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生物。资料二:19世纪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生长的。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资料三:介绍巴斯德经典的瓶颈实验。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来揭示真理,细菌不是原来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反思:从巴斯德的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结合课本和补充资料,与老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资料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会腐烂变臭。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巴斯德的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完成导学案。(一、细菌的发现1,2,3)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细菌从哪里来的”欲望二、细菌的形态观察我们的双手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图片2、展示电镜下针头上的细菌图片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大多数学生应该知道细菌很小,是用肉眼看不见的,但到底多小,多数同学可能不清楚)。通过自己干净的手,让学生感知细菌的大小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指出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