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历史教师改如何说课呢?整理了初中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三篇,供⼤家参考。初中历史说课稿:《⼤⼀统的汉朝》⼤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是《⼤⼀统的汉朝》,它选⾃⼈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国家的建⽴》的第三课时。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板块进⾏我的说课。⼀、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个⿍盛局⾯。它对于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分重要的作⽤。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活动建议:组织讨论,⽐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标制定为如下内容:(⼆)教学⽬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统的基本史实。2.学会⼀分为⼆地全⾯评价历史⼈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4.体会统⼀、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维护统⼀的历史使命感。⽽要完成这些⽬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统确⽴依据:⾸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在西汉的兴盛,⽽汉武帝采取的⼀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统作为教学重点是⽐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统的汉朝》。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统的重要措施。⽽思想⽅⾯对于学⽣来说是⽐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形成全⾯清晰的认识,因⽽这⼀内容是学⽣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授课对象:初⼀学⽣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第⼀学期的学⽣,这⼀年龄段的学⽣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较积极地与⽼师进⾏互动学习。不⾜: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法,所以需要⽼师进⾏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的学情,我运⽤了下列的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表格归纳法、由学⽣表演历史短剧的⽅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导⼊新课(3分钟)因为学⽣是第⼀次接触“⼤⼀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解释清楚“⼤⼀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对本课内容有⼀个⼤致的了解,明确学习⽅向。然后我会⽤语⾔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统的呢?现在让我们⼀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这样的导⼊简单直接,可以让学⽣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并且带着疑问有⽬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34分钟)1.⽂景之治(10分钟)这⼀⼦⽬的内容⽐较简单,⾸先我会让学⽣阅读教材,归纳⽂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这样⼀个表格,与学⽣⼀同完成对第⼀⼦⽬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我将引导学⽣回忆前⾯所学内容并利⽤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中加深对⽂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记忆。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试着⽤⼀句话定义“⽂景之治”,让学⽣提⾼归纳概括能⼒的同时对“⽂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接着我会⽤这样⼀句话过渡到第⼆⼦⽬的学习:汉初⽂景时期休养⽣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统提供了客观条件。2.汉武帝的⼤⼀统(17分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我会让学⽣阅读⼩字部分,回答这⼀个问题:汉武帝完成⼤⼀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然后让学⽣进⾏⼩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于经济⽅⾯的措施,将在后⾯⼀课独⽴单独学习,这⼀点我会向学⽣说明。在⼩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