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杜甫《登高》精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学习重难点】1、重点: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2、难点: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法点拨】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来理解诗歌主旨。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时:1课时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导入新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秋水长天下,万物充满蓬勃生机的美好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出作者考场失意后的忧愁苦闷心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恬静安谧的景象中透露出王维对自然的喜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辟蹊径,标新立异,通过对比,在对天高云淡、碧空翔鹤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鄙视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博大胸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因天凉风瑟、草衰霜结而触怀思人;“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一场战斗刚刚取胜,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欣然之情跃然纸上。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描写秋的诗歌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描写秋的千古绝唱《登高》,体会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诵读指导: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首联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颈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一名男学生朗读一遍。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