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校本培训制度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制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那么拟定制度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校本培训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学校校本培训制度1依据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的若干意见》和永嘉教师进修学校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特制定以下规定:一、机构设立1、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校本培训组织机构和专人负责,相关科室主任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总体领导、协调工作。2、学校科研处作为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3、学校其他科室应配合校本培训。4、校本培训的档案有专门收集、整理和归类存档。二、考勤制度1、每次集中培训各位教师应签到。2、在校本培训期间,如有事需提前请假。3、按要求做好培训记录。三、考核制度1、校长办公室做好教师校本培训出勤记录,作为认定学时依据。2、教师培训结束后上交相关记录表、册、学习心得、成果集以及其他作业认定培训学时。3、每学年末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先进教师的`评选。4、校本培训考核合格者按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认定学时。学校校本培训制度2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主阵地,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质量与实效,特制定校本培训制度。二、培训目标1、逐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化组织。2、继续进行新课程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具有现代理念,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3、继续进行骨干教师评比,做到学科、年龄、知识结构分布合理,使他们成为我镇课堂教学、科研教改的学科带头人。4、全镇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够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升自我。5、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把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去,探索发展性评价模式。6、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开发者。7、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和提高。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学科教学创新、德育工作创新和管理工作创新,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三、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1、结合学校实际,较系统地进行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培训。2、及时进行新课程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3、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培训。4、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研究学科课程整合问题。5、进行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6、进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培训。7、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四、培训方式1、以学代培大力倡导和鼓励全镇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内在,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自觉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校要广泛地通过教师自学、学历达标培训学习以及其他有专业特长培训学习等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2、以课代培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让学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抓好新老教师的同上一节课、评课等活动促使教师快速成长。3、以结对代培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特点,达到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各得其所的目的。对教师新老结对,学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监督结对培训的过程,年终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和奖励。4、以研代培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不断反思、学习、研究的自觉性。要求教师自主自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人人有奋斗的目标。5、以会代培要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展示会等,促进教师继续学习。在校内要组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课堂教育教学技术展示会等,让教师在交流实践经验、探索方法、交流成果、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精神。6、以考察代培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使教师们眼界开阔、思想解放、观念转变。通过学习、比较,在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东西,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研究及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结合本人的实际,提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议、思路和方法。五、校本培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辅导性原则:校本培训的内容必须符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必须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起到导向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