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厘米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认识厘米教案1【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1.师生谈话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有多长。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4.测量物体长度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③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认识厘米教案2一、说教材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三、说学法: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四、教学思路: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