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播放《松花江上》导入918事变后,东北平原在日寇的铁蹄下山河破碎,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东北沦陷14年间,日本侵略者掠走的是难以累计的资源,留在东北大地上的,则是累累白骨,座座“万人坑”。史料记载,侵略者疯狂掠夺劳动力,每年抓捕、诱骗劳工达两三万人,有的劳工被押送到日本本土做苦力,首批运往日本的4万余名中国劳工,就有1万人死于日本。1905年至1945年,日本霸占抚顺煤矿40年间,死难矿工达30万之多。辽源煤矿仅1937年至1941年,死难矿工就达到74000人,平均每天死亡50余人。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馆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动与振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端木蕻良的散文名篇《土地的誓言》。二、检查预习三、初读、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⑴“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运用拟人手法,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打动了人心。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东北那特有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让人浮想联翩。⑶“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六、释题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明确: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七、总结(中心思想)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这是一篇几近于散文诗的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着的饱满的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仿佛可以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课文展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