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几和几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和几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几和几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20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8-10题。(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几和几”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这是一年级教学要注意的部分。在认数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游戏,使学生知道了数的组成。(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级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二、说教法本课时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游戏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等游戏,让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也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三、说学法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游戏不断地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动脑猜一猜、动口说一说及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积极性高,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情境1、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分小花”的游戏,也就是把4朵小花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分完后与小组交流,然后跟全班交流汇报3种分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4可以分成几和几”。2、学生通过做一做,猜一猜的游戏来学习4以内数的组成。玩游戏前先让一名学生与教师配合示范一、然后小级相互交流,自学4以内数的组成。(二)小组摆一摆,学习5的组成。1、学习并懂得4以内数的组成,接着学生试着自己“摆小棒”的游戏,并知道5的组成;然后交流汇报中掌握5的组成。2、教师出示卡片5,学生摆小方块,在操作的同时,让学生用5的组成连线,接着让学生拿出5的组成数字卡片来操作,再同时让学生板演5的组成连线。(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的第8-10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动脑思考后交流讨论,再指导填空。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要体现也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几和几说课稿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及“做一做”的练习。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第二个例题是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好准备,同时还介绍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二、说教法学法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维,在动作中探索,掌握数学知识。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