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莫泊桑(Maupassant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深刻的主题。(对比手法的运用)读准下列生字的音。归纳课文结构体会匠心构思(结局出乎意料)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什么是高潮?)品细节2.找出“避”的主要细节(关键词),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重点研讨2.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3.“我”在小说中有怎样的表现?是怎样的形象?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1.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贪婪)2.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虚伪)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买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担忧害怕——懦弱)5.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冷酷)1.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虚伪)2.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冷酷)3.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有心计)4.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尖刻)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