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案首页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八年级上学科语文章节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名信客课时1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新余市第一中学教师姓名华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通过朗读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2、能力目标: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重点品味佳句,通过朗读探究人物性格,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并学会写墓志铭。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3分)(二)整体感知,初识信客(5分)(三)重点研读,走近信客(20分)(四)品味赏析,触摸信客(10分)(五)深情感悟,回望信客(5分)(六)课堂总结,寻找信客(2分)课后小结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解读“信客”人物形象,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写墓志铭。本课教育学生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案内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自读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由《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导入:他朴实得史上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2、简介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二)整体感知——初识信客1、快速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何谓“信客”?它是应社会的哪种需求产生的?明确: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3、抢答题:文中写了几个信客?(两个)重点写了哪个信客?(年轻信客)年轻信客开始的时候是否愿意做信客?(不愿意)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被老信客的精神打动了)什么精神?(诚信)(三)重点研读——走近信客年轻信客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当信客,后来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动,他又答应了,那么,他有没有坚守一生呢?他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并将你认为信客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勾画出来。明确:1、工作劳苦——信客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第5段)2、生活困苦——文章写老信客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第3段)“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这就能看出,信客很穷,他生活得很不好。3、身体疾苦——文章第12自然段,“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职业对身体不好。4、心灵痛苦——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个职业很凶险。文中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住了”。凶险在何处?他除了忍受风餐露宿,挨饿受冻,还要承受无端的猜忌、无理的呵斥、无耻的诬陷。同学们,哪件事最能体现这种凶险?(他被诬陷私闯民宅,被当作小偷抓进巡捕房这件事。)信客辛辛苦苦给他送信,那收信人是怎样对待信客的呢?(先说不认识,而后诬陷他是小偷,最后还打了信客两个耳光。)看来,这个职业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信客的苦和信客面对的“凶险”。同学们认为哪段最能够体现这种苦和这种凶险?(第20、21段。朗读)面对这种心灵和身体的侮辱,信客是怎么做的?(信客说怪自己。学生读“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