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赶海》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赶海》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赶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范读、演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正确、生动地朗读课文。2.抓住“摸”“抓”“伸”“捏”等动词再现作者童年赶海的情境,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3.通过设置情境和朗读,初步感知课文首尾响应的写作特色。[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一组复习的字、“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三段话,大海和海滩的美丽景色的'画面,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过程]一、理一理,整体感知理脉络1.复习导入。(1)读读下面的字,注意读准字音。摸抓捉捏咦嘿哦哎(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字说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比如: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摸到了一只小海星。(3)学生自由练说。(4)组织交流。可加上相应的动作,注意语气要正确。2.理清赶海趣事的顺序。(1)把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读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每组读完,请学生用四个字概括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请学生写在黑板上。(2)课文按“来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趣事。[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字、说句,对课文的复习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唤醒了对课文的记忆;学生读文、概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二、比一比,读读演演乐趣多1.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赶海时“我”和小伙伴做了哪几件事。(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2.示范引路:学习“摸海星”。(1)请大家找一找,课文哪句话写“我”摸海星?(2)齐读这句话,要读正确: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3)说说“我”做了哪些动作?(摸、抓)(4)“我”是怎样摸和抓的?请学生上来演一演。(5)组织学生评议。(注意抓住“摸呀摸呀”,体会摸的时间长、地方多和抓海星的不容易,从“抓”字体会作者动作的快、猛。)(6)抓海星时“我”的心情怎样?(7)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惊喜?(抓住“嘿”和“!”体会“我”的惊喜。)(8)教师范读这句话,把“摸呀摸呀”读得响又慢,“嘿”和“抓”读得响又快。(9)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生动,注意读好动词和语气词。(10)我们是怎样来学习“摸海星”的?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找找读读句子——说说演演动作——体会体会心情——读正确读生动。3.同桌合作:学习“抓螃蟹”(1)请你按照学习“摸海星”的方法和同桌一起学习“抓螃蟹”。教师巡视指导。(2)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动词?《赶海》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大海的动态画面。2、说说对大海的印象,出示()的大海。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4、齐读课题,学生质疑。二、初读课文。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2、出示要求:(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3)标好自然段序号。3、检查。(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暑假舅舅努努嘴儿束手就擒夹住痒痒的大虾一捏俘虏偏西满载而归螃蟹嘿不甘东逃西窜哎哟大螯咦吹拂哼(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相机出示难读的句子.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配上音乐)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四、作业。五、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语。教后感:一、激情入境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