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www.uublog.cn/blog/more.asp?name=sjzhao&id=10325"《职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探究》[心海导航发表于2007-6-1620:39:51]《职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探究》结题报告执笔:徐丽英常州旅游学校一、理论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与人的生理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在中间层次,它与生理素质结合,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可见,心理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同时又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中介。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调整自己,适应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或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反之,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就是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发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论是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还是从教育过程到教育评价都无不浸透着心理教育的印迹。换句话说,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的心理过程或心理交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令人警醒的。“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则在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并规定:“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全面研究与实验,以加强对心理教育的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负担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然而,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门比较稚嫩的学科,它经历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和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摸索和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及90年代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在“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发展不平衡,就目前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这就是本课题提出的时代意义。另外,随着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受教育者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外因所起作用越来越明显,家庭教育所发挥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教育是系统工程,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配合,要提高受教育者教育实效,就要研究其家庭背景,研究其家庭主要成员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力。80年代以来,离婚率不断提高,单亲、再生等特殊家庭日益增多,我校在校的学生都为80-90年代出生,免不了受到这一潮流的冲击。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或处于真空状态。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习惯上,往往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有些表面看似思想品德的问题,其实质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特殊家庭学生在职校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学习成绩差,心理健康水平差。另一方面是年龄特征因素,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20岁之间。是个体一生中最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为了心理成熟所需解决的心理任务很多。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16-20岁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与“亲密对孤独”阶段。这时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则可形成同一性和信任感,否则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和角色混乱以及孤独感,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退缩、害羞、孤独、紧张不安、焦虑或忧郁、攻击、敌对、冲动乃至犯罪行为和烟酒药物嗜好等行为。因此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也成为职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职校生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职校德育的特殊性。要使学校德育富有成效,提高教育质量,就专门研究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寻找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途径,提高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