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书籍读书心得体会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己,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己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有美好的,有惊悚的,这些都是我们睡觉时做的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概是真的吧,想得多了就真可能会出现在你的梦中了。想了梦,梦了想,总不过“梦想”两字。实现了的梦想,叫梦想成真;不能实现的就是——《黄粱一梦》了。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卢姓书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两人相谈甚欢。交谈了一阵子后。卢生感到很疲倦,想休息一下,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好好睡一觉吧,保你做梦称心如意。”说到这,也许就有人好奇了:这是一个神奇的枕头吗?真的那么神奇?枕上睡一觉就真的能称心如意?呵呵,也许吧,因为梦总是美好的。此时天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梁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而这时,店主人的黄梁饭还未煮熟呢。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是啊,人一生所追求的,也不过就是一场梦罢了。至此,“黄粱一梦”就这么来了,比喻虚幻的事或渴望破灭了。怎么样?是不是一个美梦?美好的生活,繁华一生,一梦就过完了。从故事里,你知道什么了吗?是的,每个人都有梦,这是正常的,也是人生的一大动力,有梦想才会有动力去付出,去努力,去实现,这是无可厚非的,值得点赞。因为有所追求,才会有所付出,想要梦想成真,就必须为之努力付出,不然就只是“黄粱一梦”了。但是,是不是什么梦想都可以做呢?当然不是了,梦想是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不切实际的梦想那叫空想。比如你没心思学习,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成绩总是个位数,然后告诉别人说:“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再比如,别人唱歌是要钱,你唱歌是要命,五音不全的你却喊着:“我是未来当红的歌星!”。想想就觉得鸡皮掉了一地。所以梦想,要贴近实际,不可偏离了现实。同学们,好好努力吧,不用做到,只要做到更好就行了,我们还来得及,因为你也不希望自己的梦想如“黄粱一梦”似的,“咻……”一声不见了吧?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