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0/NUMPAGES10初冬教学设计初冬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白茫茫、模模糊糊”等词语。2.学习1——3小节,积累句子,能用书上句子或自己语言来介绍雾中的景色,能在课外找到描写初冬景色的句子。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能力。教学过程——、出示课题1、师:小朋友,秋天过去了,冬天刚刚开始,我们就叫它“初冬”出示课题“28初冬”,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好的,我们就来听听这篇课文是怎么描写初冬的。二、听录音,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出示卡片“大雾中”“雾散后”,这篇课文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特点。现在小朋友一定非常想自己去读读课文,下面我们就来学字词,读课文。多媒体出示生字,注意这些生字的音、形、义。三、自学课文,小组检查指名抽读生字,(多媒体演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比较“芒”和“茫”、“野”的笔顺、“厚”的结构、“冷”“厚”的反义词、“初”的部首小组读课文,点评。四、学习1——3小节1、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写了雾中和雾后的景色,今天我们来学习雾中的景色,也就是1——3小节,自己轻声的读1——3小节,再选择最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随机板书。2、学生交流,指导朗读。3、我们已熟悉1——3小节,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不看书,看着图和板书来说说1——3小节的内容,先一小节一小节说。指名说。谁能连起来说。交流。4、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雾,才使初冬的景色更美,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1——3小节。5、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在课外书上找到一些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学生交流。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的1——3小节,学得非常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后的景色。初冬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初”、“模糊”、“射”、“层”、“芒”、“茫”、“雾”“庄稼”等11个生字。通过比较,体会六个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作用。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3、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有层次、多形式的引导学生读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初冬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初识立冬,揭示课题: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是立冬,从这天开始就意味着冬天这个季节到来了。冬季刚开始的这些日子,就是初冬。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欣赏初冬的画面!齐读课题。书写指导“初”字二、配乐初读,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全文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着音乐)3、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三、走进情境精读感悟过渡: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初冬早晨,小乡村的两幅画面,一幅是下雾时的景象,另一幅是雾散后的景象。(板书,指导“雾”字)(一)想象雾中画面,体会景物特点我们先来看看,下雾时的初冬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15自然段)a,指名读15自然段,其他学生透过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引生入境,感受画面清晨,你睡醒了,睁开眼,向窗外看去,满眼白色,于是,决定出去走走。推开门,哇!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你走在林间小路上,看到了——c,学生入境感受画面生: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d,图片1处理“白茫茫的大雾”,大雾还可以说成“浓雾”,雾小的时候可以说成“薄雾”图片2处理“一层纱”,“一层”是数量词,还可以说一层——?把词语送回句子中,再读感受雾中的朦胧美。e,初冬早晨的太阳,比以往出现的晚一些,(出示句子,生接读)(幻灯片出示:第四自然段),1、透过这句话,你眼前看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理解“耀眼”一词,认识“耀”字2、想象画面读,感受雾中太阳的特点3、图文对比读,体会太阳升起的样子。4、处理叠词(图片直观讲解,动作演示)a,词卡处理慢慢,认识叠词:像这样,把一个字或是一个词语重复使用,就是叠词。这样的`重复呀,就像唱歌时一样,(手势加入)不仅让我们知道到了他表达的意思,又感觉很美。再读!b,文中这样的叠词有好多处呢?你找到了吗?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慢慢地厚厚的一个一个(引导体会叠词的作用:淡淡的光表示光线特别的淡,厚厚的红叶表示落叶特别的厚。)c,互动体会叠词的应用瞧,叠词的用处可真大,平时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其实,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叠词,相信吗?(互动:叫一个小朋友她的头发长长的;她的眉毛弯弯的;她的笑容甜甜的;哈哈,她走起路来呀像小猫,轻轻地;她跑起来呀像一阵风,快快地)5、形成画面再回雾中多形式、多层次读,使学生达到背诵的效果。a,师生合作读b,想象画面填空读c,喜欢哪处景物,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