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录引言一、线损的定义1、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我们先用公式:三相电力线路有功损失为P=△PA十△PB十△PC=3IR式中△P--损失功率,W;I--负荷电流,A;R--导线电阻,Ω我们从该公式可以看出,线损于负荷电流,和电阻有着直接关系,负荷△P越大,与电阻R有着直接关系,电阻越大,损失的功率△P越大,我们要降低线损,就得降低损失负荷电流和电阻。但是负荷电流除了用户家电必需消耗的电流外,我们就得想法降低额外的电流损失,电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定负荷中心的最佳位置,减少或避免超供电半径供电的现象。农网线路供电半径的一般要求是:400伏线路不大于0.5千米,10千伏线路不大于15千米,35千伏线路不大于40千米,110千伏线路不大于150千米四、我所目前降损工作中上存在的问题2)、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布局的农村配电变压器已经不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你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3)、农村用电负荷受季节性影响变化大、且用电负荷集中不易调配,造成部分农村配变过负荷运行,烤烟季节尤为突出;但其他季节又容易造成配电变压器负荷不高率缺的点。存在小马拉大车或者大马拉小车现象。4)、目前农村电网中,基本未采取无功补偿装置进行无功补偿,无功电流太大,导致线损增加。5)、一二期农网改造中,重点考虑了农村生活用电的需要,而忽略了农村工副业,农村其他经济用电和农业烤烟用电的需求,农村工副业,农村其他经济用电和农业烤烟用电的需求加大了现有农电网络的负担。6)、部分低压线路还存在用电高峰时末端电压过低不合格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低压半径大于1000m和末端负荷较重的区域。7)、农网改造时,强调了农村照明用电线路的改造,致使部分低压电网三相负荷分配不均,负荷不平衡度大。8)、农电线路多处潮湿山区,剩余电流受天气的影响变化较大。9)、农村电网电压监测工作开展得不好,供电所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电压监测数据,做好线损分析。10)、我们供电所对分线、分压、分台区线损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造成线损分析不细致、不具体、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11)、总表抄表时间与个户小表的抄表时间存在时间差,同时部分农户电能表计量不准。12)、供电所对分线、分压、分台区线损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造成线损分析不细致、不具体、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13)、10KV供电半径过长,甚至超过100公里,90%的台区400V线路超过1公里以上。供电所在农网改造完成后,要调动广大农电工搞好低压线损管理的积极性,做好思想工作,农网改造只是对设备进行了改造,解决了低压线损的部分设备问题,低压线损的真正管理还有待继续深挖,要从思想上确立线损管理大有作为的观念,一定要千方百计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真抓实干管线损。(2)、在管理上要持之以恒,使低压线损稳步下降对我们供电所来说,供电所线损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网络,除坚持那些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办法外,为体现管理力度,方便开展工作,可以成立低压线损的专门机构,抽调业务骨干,实施跟踪管理和实时管理,对我们供电所的线损管理情况的真实性以及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及时监督检查,使线损工作在管理上更加正规、有序。在供电所线损岗位上也充实精兵强将,请求人力资源部招聘有管理能力和有技术的农电工,把工作抓得更细更实。再就是重视基础工作,搞好理论计算,加强与我们上级中心和公司营销部单位专兼职低压线损管理员的联系,汇报我们所的设备和负荷情况,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低压线损理论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及时以准确的数据来衡量线损实绩的高低,发现管理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对策,使降损工作有的放矢,抓出实效。同时可以认真做好线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按时间进行周期研究,得出运行经验,指导实际工作,运用到工作中去。还应该坚持严格抄表规范,力求合理计量,不能任意提前或推后抄表日期,以致造成当月电量的少抄或多抄,直接影响线损率的增高或降低,以免造成虚假现象的出现。要切实提高抄表的实抄率和正确率,力求达到100%,尽量杜绝错抄、估抄、漏抄等现象的发生。要坚持搞好用电普查,堵塞营业漏洞。用电计量装置是否正确合理,也将直接影响线损电量的统计和线损率的考核计算。而用电普查作为保证营业检查工作质量的补充手段,应以实测电表、检查用电设备绝缘状况、查处无表用电和窃电为主要工作内容,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进行,查处差错,堵塞漏洞。(3)、在技术降损上,我们敢于试点新技术,降低低压线损。农网改造完成后,设备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在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方面,我们敢于尝试,淘汰了所有能耗大的旧型号变压器,增加无功补偿器,使用自动调压变压器等。首先,我们供电所先是保证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通过组织学习或培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并且积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