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并熟练运用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准备是整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及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小数和整数相乘积的小数点点在哪儿,从而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本节在复习的基础上,出示场景图让学生列式0.8×3,问与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很容易引出了新课,小数乘整数。而后着重解决0.8×3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以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方法一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是3个0.8相加,从而可以加出2.4,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再换算回来,也是2.4(元)。然后提出每次这样算都太麻烦,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用乘法竖式计算,竖式的计算结果肯定是2.4,至于为什么计算结果是2.4,教科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算理,只是根据上述的`两种方法证明了结果是2.4。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可以遮住小数点不看,按照整数去乘在点上小数点。即:0.8是8个0.1,乘3就是24个0.1,所以就是2.4。这样很明确。然后进入下一个进程,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鼓励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在解决如何列竖式的问题上,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根据需要,尽管学生在尝试列竖式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为学生理解竖式的写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后总结出了算法。这一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速度偏快,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错误原因,认识到计算时是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的,因此过程中不点小数点,算出积后再点。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积的末尾有零的情况,体会到应该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最后,让学生总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他们的数学语言实在贫乏总结不是很到位。三、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会将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积末尾的0没有自觉化简等。基于此,我觉得课后的练习还是相当有必要!而且本节课练习的量不是很大。《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2小数乘整数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数与计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课尤为重要。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观察课本的主题图,并说说自己发现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学例1时,我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阅读课本中介绍的算法。形成对比,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也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学习体验。在教学例2时,先鼓励学生:“不是钱数的小数你会算吗?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呢?”然后又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交流想法,老师从旁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在整节课的学习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习效果良好。这节课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我不是一味的教学生算。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方法等学习过程,真正获得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如果在课前加强整数乘法的计算练习,特别是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会更顺利一些。当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竖式过程中点小数点的情况时,应讲明算理:我们是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点小数点,在算出积后,再把积缩小相应的倍数,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杜绝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但是,我对“四步探究教学法”还是有点模糊。有些课型实施起来真是无从下手。《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3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二、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理解算法。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