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苏教版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苏教版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2.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难点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过程和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2.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检查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四、听课文录音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六、作业1、熟记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思考: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六个譬如。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身体残疾精神不变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