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七(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头列式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2、指名板演其余同练习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⑴改变上1的条件: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让学生分析:与1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列式计算:9+3=12千米(9+12)*40=840千米⑵改变上2的条件: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让学生分析:与2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列式计算:48/3=16吨224/(16+12)=8小时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学生尝试练习列式计算:(190-95)/(45+50)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学生尝试练习列式计算:(400-28)/(68+56)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三、课堂作业练习七(二)第9——14题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二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演一演”,“估一估”,“画一画”,“列一列”,“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类似“相遇问题”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三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四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五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六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想方案,唤醒旧知1、出示书上情境并由教师讲述故事: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做作业。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及平时步行速度是这样的,(课件出示)有一天,淘气到笑笑家做作业。淘气回到家后,发现文具盒忘在笑笑家了,就打电话给笑笑,说:要拿回文具盒。聪明的同学们,想想看:淘气要拿到文具盒有哪些方案?①方案1:笑笑送去;②方案2:淘气去取;③方案3:在途中交接。2、揭示课题:师:这三种方案,哪种方案淘气能最快拿到文具盒?(第三种方案)像这样两人对走,在途中交接的'情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想想看: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既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感受“相遇”的特点,弄